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发药厂与科发“三水”

  “科发”品牌在旧上海的医药行业里是一块“金字招牌”,尤其是科发药厂生产的白松糖浆、科发痧药水和沃古林眼药水享誉沪上,被称为成药“三水”。

  1866年,德国医生科发在广东路江西路口开设了一家西药房,药房的名字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即为“科发药房”。1871年,科发医生离沪,他把药房转让给德籍药剂师伏格尔和劳特两人。由于“科发药房”这个中文名字甚为顺口,而且在附近的上海市民中也小有名气,因此伏格尔他们便把药房的中文名称保留了下来。在两人的精心管理之下,科发药房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1909年,科发药房开始制售白松糖浆,这种止咳祛痰的良药一经面世就销量节节攀升。于是,伏格尔等决定扩大生产,在华德路(今长阳路1568号)购地兴建药厂。

  一战期间,科发药房的部分股份被转给美籍律师樊克令。1919年,樊克令等又通过购买,握有科发药房75%股份,遂改称美商科发药房。此后,科发药厂通过增建厂房、添购新式生产设备等,继续在上海制药界一路领先。药厂的2台美国产制片机可日产药片100万片,还有离心机、自动灌装机和洗瓶机,这些均为当时业界罕有。1928年,药厂开始生产沃古林眼药水。至于科发痧药水,则成为治疗霍乱、中暑或急性肠胃炎的家庭常备药。

  抗日战争期间,在德国驻沪领事斡旋下,科发药厂由日本人驻厂监督,主要为日军加工生产各类军用药品。即便如此,药厂也遭受各种损失达法币3亿余元。抗战胜利后,科发药房和药厂复业。1946年8月,科发药房吸收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王祖廉入股,药房遂变更为中美合办企业,资本70万美元。1948年上半年,科发药房的平均毛利率达到47%,平均纯利润为14%,在同行业中也算得翘楚。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科发药房及其科发药厂。科发药厂被改建为上海第四制药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特刊·同创共建全国文明城区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开学第一课:在互动中感悟
《哥伦布》雕塑展走进同济
科发药厂与科发“三水”
有望降低递送药物治疗成本
12户居民自筹4.8万建公共客厅
增设“生命健康认知学习区”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科发药厂与科发“三水” 2017-02-21 2 2017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