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30多年的巨变,在整个社会发生结构转型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或人们通常所说的更为变动不居的社会心态,也发生了令人惊异的转型。像社会结构的转型一样,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变化不仅范围广、影响深,而且因其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在给中国人民五千年的精神嬗变历史打上鲜明烙印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的迈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心理范本。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30多年来中国人民经历的这场社会心态的巨大变革视为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中国经验”的一部分,或者干脆将其称为“中国体验”。以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嬗变及其感受为核心的中国体验,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给13亿中国人民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它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中国经验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和有关中国经验的讨论一样,对中国体验的研究也必须置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这两大背景下进行。如果我们不能将这30多年中每一个中国人在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方面的体验和嬗变,乃至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和困窘置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中,我们就很难获得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
在10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西方的学者对发生在欧美社会的变迁及因变迁而产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变化给予过高的关注——像马克思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韦伯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贝拉研究美国心灵一样——而这种关注形成了西方社会科学的主要成就部分;今天我们也应该有能力将中国社会的变迁转化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成就。为此,我们起码可以从下述两方面理解和论述有关“中国体验”的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迅疾性和广泛性,确实赋予了研究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为人类社会科学做出贡献的巨大潜力。就我们的研究而言,如果我们能够从中国体验的研究中获得人类社会行为研究在独特性和普适性两方面的价值,那我们就能够对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第二,30多年的变迁是不可逆的,也将一去不复返,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这30多年的变迁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记录下来,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世界成熟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依旧处在变动之中,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但不会停滞我们对中国人精神世界嬗变的观察与思考,而且希望这种观察与思考引发更大范围内的反响和回馈。(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