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鹤发老人献余热 3万余双鞋垫赠乡邻
图为蒋宗梅正用缝纫机缝制密密的针脚。

  在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七五村,年过九旬的村民蒋宗梅老人,从2000年开始每天手工制作鞋垫并免费赠送给乡邻,十几年来,她已累计为乡邻送出鞋垫近3.5万双。七五村党支部书记董成良说,老奶奶做的鞋垫如今已成了七五村的“村礼”,而蒋宗梅老人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鞋垫奶奶”。2017年1月,蒋宗梅荣登“中国好人榜”。

  1925年出生的蒋宗梅是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七五村的普通村民。这位年逾九旬面目慈祥的老太太,虽然头发花白,背也微微驼了起来,但走路依旧稳稳当当,穿针引线也不用戴上老花镜,做起活来半天都不嫌累,这就是闻名乡里的“鞋垫奶奶”——蒋宗梅。17年前开始每天手工制作鞋垫并免费赠送给乡邻,已累计送出鞋垫近3.5万双。

  蒋宗梅自己居住在一个小院里,每次有人走进小院,都会高声喊着:“老奶奶我来了……”蒋宗梅一边应着一边从东边的房间里走出来,要是乡邻的人来了,她光听声音就能知道来人是谁。不大的院子里蒋宗梅总是自己收拾的井井有条,老人忙招呼着来人坐在院子里聊天,夏天的院子也不会太热,一棵老榆树帮蒋宗梅老人撑起了一个天然的凉棚。东屋的门总是敞着的,东屋不大,却满满的,缝纫机、剪刀、针线、布板、废旧布,还有两箱子鞋垫,这就是蒋宗梅老人的工作间,平时闲下来就在这里做鞋垫。

  虽然年过九旬,但蒋宗梅老人声音依旧洪亮,头脑非常清楚,干起活来手脚一点不含糊:用剪刀将需要的材料进行裁取,再用浆糊将碎布糊成一个大布板子。等晾干后,就拿出鞋垫模子放上去,对着剪下来,衬上好布缝上边,最后再用缝纫机缝出密密的针脚……一只精致的鞋垫就“出炉”了,这是纯粹的民间手工艺,全程不用人帮忙,连老花镜都不戴。

  蒋宗梅老人有手艺,心灵手巧,也闲不住,年轻时就经常帮别人家做小孩子穿戴的鞋子、帽子、老式衣服,老人的手艺深受邻里的欢迎。在老人70多岁时,干脆搬出了自己的老家当——制扫帚、编小篮、做鞋垫的各式器具,开始了自己做鞋垫的“事业”,至今,蒋老太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也送了十几年的鞋垫。

  “奶奶就是爱干活,一辈子也闲不下来。”蒋宗梅的孙子宋成涛说,从1985年起,蒋宗梅老人就开始手工制作塑料篮子、炊帚笤帚和婴儿鞋帽等,免费送给乡亲们。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干起这些工艺复杂的活计也越来越吃力。于是,从2000年起,蒋宗梅老人“转行”把制作相对简单的鞋垫当成了“主业”,一年下来能做2000多双。

  蒋宗梅老人常说:“谁买双新鞋,如果号买大了,到我这儿,给他拿个鞋垫放里面就行了,谁来我给谁,谁要我都给。”尽管老人生活并不富裕,但老人不要钱,更不图钱,一般靠每个月170多元的养老金,儿女和孙子、孙女也经常给她零花钱,做鞋垫的原料都是街坊邻居不要的破衣烂衫,送给她“变废为宝”,她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能干活俺高兴,看见别人垫上俺做的鞋垫,俺更高兴!”

  一双双带着老人温暖的鞋垫,更是让穿着它走在远方的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七五村党支部书记董成良说:“蒋宗梅老人做的鞋垫如今成了七五村的‘村礼’。”乡里乡亲只要有外出求学、打工的年轻人,出门之前一定要到蒋宗梅老人家坐一坐聊聊天,再顺便带走几双鞋垫,一部分自己用,一部分作为“土特产”送给亲朋好友,大家总觉得这样出门才安心。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蒋宗梅家里的后辈们都很自豪。他们都把老人当成自己的榜样,一家人和和气气,总是盼着逢年过节能聚在一起热闹。在蒋宗梅老人的带领下,这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形成的好家风,也影响着村里的许多乡邻亲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海“菜篮子”五“大”新内涵
河蚌“领衔”四月河鲜
鹤发老人献余热 3万余双鞋垫赠乡邻
信息快报
注销公告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资讯04鹤发老人献余热 3万余双鞋垫赠乡邻 2017-04-08 2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