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心处不在远
——中国建筑设计师眼中的传统与现代

  据新华社 四面墙上悬挂着建筑师手绘的设计草图,宛如中国古典山水画长卷;室内摆放着多个国内文化场馆的模型,漂亮而别致……

  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师朱锫首次在德国柏林“Aedes”当代建筑中心举办个展,展期从3月31日持续至5月18日。展出项目分别是他设计在建的云南大理当代美术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安徽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和北京石景山文化艺术中心。

  朱锫早年留学海外学习现代主义建筑,上世纪90年代末回国后创办建筑事务所,先后完成北京奥运会控制中心“数字北京”、北京民生现代博物馆等知名作品。

  此次展出的五件作品形式迥异,但它们无不透视出中国传统自然观、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对现代化城市衍生出种种问题的反思。

  “人们逃离城市,走出建筑,说明待着不舒服,用得不满意。中国地方古老建筑存在千年至今,自有其智慧。这正是我在设计时学习和效法的。”朱锫在开幕式上说。

  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会心处不在远”,朱锫说:“人与自然的交流在于一种心境。热爱自然不等于要住进竹林里。”但他强调,只有将传统融入当代建筑,“建筑才像有了根”。

  参加展览开幕式的香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主策展人陈伯康认为,朱锫的设计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人与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关系,而是有了一种温暖的连接和参与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表示,朱锫的作品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季节时令循环流转。“对应看,大理当代美术馆坐落在古塔前,像新生萌芽的晚辈;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和她代表的舞蹈艺术一样,原生奔放;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位于千年瓷都,明显多了份内敛;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则完全体现了传统中国的厚重。”

  周榕称赞以朱锫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优秀建筑设计师,正在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并尝试使用传承至今的人文精神,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主持展览会开幕式的克丽斯廷·费海思用“敏感、亲密、诗意”形容自己对朱锫作品的看法。她说:“近年来,我们有更多机会邀请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优秀中国建筑师带他们的作品来展示交流。他们证明了在当代建筑领域,欧洲也能向中国学习。”

  ■张毅荣 张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会心处不在远
中国服饰文化讲堂走进南非
图片新闻
民俗活动再现清明上河盛景
《这里是中国》举行开播仪式
法国将举办戛纳国际电视剧节
西藏波密县发现13座古墓葬
故宫院拆除最后一批彩钢房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化05会心处不在远 2017-04-08 2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