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是一段多么难忘的岁月,它是阳光,璀灿多姿;像鲜花,含苞待放。它是一首深情的诗,更是一支奋进的歌。我——一位老三届人的青春是在特殊年代度过的。
在十年的知青生涯中,最难忘的是我参加了为大庆油田挖河引水的“引嫩工程”建设。
大庆,是毛主席在上世纪60 年代树立的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70年代初,因为油田的原油产量大幅上升,使地层压力下降,需要灌注大量的水加强地层压力才能出油。油田缺水,油井频频告急。经请报国家水利部门后,决定在两年时间内,从黑龙江省嫩江与大庆之间凿筑一条人工河,从源头上解决油田缺水的长远问题。
1973年春天,我报名参加了“引嫩工程”建设,身背行装,脚踏冰雪,浩浩荡荡地向辽阔的松嫩平原进军。激情燃烧的岁月开始了!
这里,是举世闻名的大庆的近邻;这里,常掠过飘着油香的春风。当年铁人开凿第一口油井的地方,也是这样荒原茫茫蓝天一顶。至今,我仍能吟诵那首著名的《引嫩战士之歌》:“接受了引水夺油的神圣使命啊,我们雄赳赳向工地挺进,在这里摆下了新战场;在这里布下了锁龙阵。那铿锵有力的号子声声,那推土机的彻夜轰鸣,已把这百里草原惊醒……”
挖河引水的战斗打响了,工地指挥部召开了“迎战红五月”誓师大会,一份份洋溢着铿锵誓言的决心书、请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向主席台,决心苦战三个月,在化冻后的季节里夺下“十八万”方土的指标。各农场成立了突击队,工地上战旗飞舞,喇叭喧天,人挑车推,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哪怕严寒刺骨,哪怕酷暑烤人,愿将汗水换清泉啊 ,我们青春的热血更加沸腾……”(《引嫩战士之歌》)
每天五点出工,晚上八点收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拼命挖泥、挑土。工地上展开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每人的日土方量都远远地超过了指标。几个月后,我们脸晒黑了,肩皮磨破了,扁担被压断了,天热加劳累,一个个人都晕倒了,又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引嫩战士之歌》鼓舞着我们的斗志,“加油干吧,年轻的战士,今日河床里穿梭的机车人流,来日将化作渠道碧波鳞鳞,涛涛不尽的嫩江水啊,似甘露让座座钻塔畅怀饱饮,像清泉,令化工企业献出产品……”
引嫩工地的劳动是严酷的,生活更艰苦。起初每人每日只供应一瓶淡水,不够只好用咸水;烧废油取暖使空气中弥漫着灰尘,鼻孔全变黑。伙食是杂粮、馒头,就着土豆、大白菜,天气转暖后才有所改善。我们住在帐篷里,夏季多雨,一场特大的暴雨突然袭来会把门吹开;帐顶漏雨,为睡好觉,用网兜吊起脸盆;因为地势低,雨后的帐篷内鞋子、盆子都会漂浮起来。收工回来的我们,寒冷、疲惫,像一个个落汤鸡,望着这情景,一筹莫展。
艰难困苦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更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一定要加快速度保质保量建设好人工河,向铁人王进喜学习,誓把我国“石油贫困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让鲜艳的大庆红旗永远在祖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两年后,引嫩工地胜利竣工。当和着我们血汗的嫩江水通过10米宽的河床,源源不断地流向油田时,大家欣喜欢呼,蹦跳雀跃,领悟着青春的价值和含义:只有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当业绩辉煌之日,也是青春闪光之时。
在知青相聚的日子里,追昔抚今感慨万千。大家欣喜地谈到,当年在火红年代的无悔付出,已换来今日大庆的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以后,已由单一的油田开采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石油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及建筑业、电子信息、医学工业、旅游服务等六大支柱产业,油田的前景光辉灿烂,无限美好。回首往事,没有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
引嫩工程使我学到了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滋润着我以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向辉煌而壮丽的成年。如今,白发已悄然无声地爬上了鬓角,而心永远如入伍时那样年轻。《引嫩战士之歌》一直回响在我的心头:“啊,年轻的战士,我们的责任同创业者一样神圣,努力奋斗啊,把火红的战旗高擎。到明天,引嫩战士可以无愧地宣称,我为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献出了热血和青春。”激情永存,青春不败,灿烂的青春之花将永远开放在懂得珍惜和追求它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