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高考是在1997年,一眨眼已经是二十年前。
当年的准考证早已泛黄,但我至今还精心珍藏着,上面记载的考试日期是7月7号、8号和9号。考场在人民中学(现已更名为汇文女子中学)。拿到准考证那一刻,父母和我都很高兴,因为考场离家不远,上午考完了还可以回家吃饭休息,准备下午三点的那一场。母亲在家负责总后勤,精心准备丰盛可口的饭菜,保证我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去“挤独木桥”。高考连续三天,又是酷暑,比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体力。回想起来母亲真是功不可没。
考试那天,父亲骑着他那辆多年的老自行车送我,我也骑了一辆,父子俩一前一后沿着中央路十几分钟就到了考场。那里早已有很多送考生的家长在门口等候。我拿着准考证进考场的时候,父亲还最后叮嘱了我几句:要细心,放松,好好发挥出平时的正常水平。姐用相机拍下了当天的那一幕。当时恰好有《服务导报》的记者在现场采访,姐说今天是我弟弟人生关键的一天,要把这宝贵的一刻记录下来。这些话后来都原封不动地登在报上。可惜那期《服务导报》没有保留下来。如今我想在网上淘到当年的那一期,早已是大海捞针一般,“烟涛微茫信难求”。
考试结束出来的时候,门口等待的家长们那无数双焦急的眼睛就会齐刷刷地注视着你,弄得自己感觉像刚刚从战场苦战归来的士兵。每个人仿佛都迫不及待地渴望从你的表情神态里第一时间解读出今年高考“难不难?考得怎么样”之类的信息。我还记得父亲对我说:“不管早上考得怎么样,考完了就把这一门课统统忘掉,集中精力争取下一场。”我默默点点头。
那些年大学还没有扩招,高考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几,的确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意味。当年高考考前就得填报志愿,一考定终身,关系着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前途命运。
高考结束后我在家好好放松了几天,那些以前与考试无关的“闲书”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巴黎圣母院》之类,我可以名正言顺地放在床头仔细品味了。不久后电视上也有了今年高考试题讲解分析。刚刚如释重负的我不大想多看,父亲却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视机前听讲,好像刚刚参加过高考的考生一样。
当年没有网络,高考分数是电话查询。我还记得查分的那个晚上,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一次次地拨打查分号码,电话总是占线。后来终于拨通了号码,话筒里传来了缓慢而又清晰的语音。功夫不负有心人,总分530多分,家人和我都知道我已经跨进了大学的门槛。那一刻,父母都长舒一口气,开心地笑了。为了这一天,他们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
不久以后,邮局寄来了大红的录取通知书。父亲也在《南京日报》上找到了高考录取名单中我的名字,高兴地拿给我看。我回到母校办理手续时,发现名字还上了学校橱窗里的高考光荣榜,真是倍感荣幸。
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遥想当年的一幕幕场景,真像就发生在昨天。
当年高考的考试内容我早已忘却大半,唯有父母的陪伴、支持和鼓励我牢记心头,难以磨灭。父亲也好像从没有离去,当年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眼前。每回忆至此,总不觉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