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素有“百年工业”之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由纺织业首当其冲,许多行业相继被关停转,曾经喧闹的车间、厂房冷落了下来。然而不多久,这些被闲置的厂房又华丽转身,蜕变为商务办公楼、创业园区、国际时尚中心。
6月的一天,区委老干部局组织我们网宣小组成员前去参观“长阳创谷”。“长阳创谷”坐落在长阳路上靠近宁国路,原是中纺机厂址。由于我对那儿还比较熟悉,便叫上住在同楼也是网宣组成员的倪敏,我们自己乘车前往参观地。
到了那儿,街面开着一家家酒店。这儿的酒店颇有人气,我也曾来过几次,或同事请客,或农友聚餐,还有大伯去世的豆腐饭也在其中的一家举办。
走过沿街的酒店,穿过停车场,一根高高的烟囱耸立在“长阳创谷”大门前。我们曾经为烟囱而自豪,有位诗人还把烟囱比喻巨笔:“我用如椽的巨笔,在祖国的蓝天上绘制美丽的画卷”。如今这烟囱已成为历史,供人参观,供人拍照。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女青年也兼任讲解员,她告诉我们,你们看到的那些酒店,将作为“长阳创谷”第二期工程进行改造,不适合园区发展的被关掉。
随后,她带着我们走进一个空旷的会场,原是一个车间,钢柱的房梁,半空中还停放着一部自行车。地上铺设一级级的台阶,每个台阶铺上木板作为长排座椅,望去就像一个大看台。据介绍,这会场可坐800多人,用作创业发布会、交流会和展示会等。
许多车间也都华丽转身,作为以信息、设计等为主的创业办公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环境设计有限公司等一家家企业入驻其中。
讲解员带着我们走进“创合社区”,里面既像会议室,又像一个咖啡吧,几个小青年坐在里面敲打着电脑,如需要也可叫上一杯咖啡或茶水。据说“创合社区”是一个线上、线下连接各个城市的联合办公社区。一个APP在手,全世界变成你的办公室、会议室、社交空间。坐在里面办公,人与人链接,资源与智慧链接,每个链接、每个沟通都在为你创造价值。想不到原来喧闹的车间,如今变成了静悄悄的办公楼。
当参观结束,我们有位老同志问那位年轻的讲解员,原来中纺机的厂长黄关从是否知道?讲解员一脸茫然。黄关从曾是90年代初颇有名气的国企改革家,1992年他从二纺机调到中纺机进行股份制改制。这么重要的一笔,在中纺机的老土地上怎么会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呢?哪怕当年黄关从的改革有失误有偏差,也可作为老企业再转型的借鉴或警示。
由此我想到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杨浦乃至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诞生地。在黑暗的旧社会,每一座厂房都滴落着工人的血泪,夏衍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明证。上海解放前夕,工人们用献血和生命守护着厂房,使电厂、水厂等关系民生的厂房完整地交给人民政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工人以强烈的翻身感奋战在每一个车间,每一座厂房,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当国企转型时,许多工人又挥泪告别厂房。如今这些老厂房纷纷改造华丽转身,是否应留下他们奋斗的足迹,写下他们辉煌的一笔?
老建筑可以阅读,老建筑背后的故事也许更精彩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