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红楼梯”火到了大洋彼岸
“激活”多功能邻里社交空间
图片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提供

  ■记者 毛信慧

  鞍山三村26号,这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居民楼,突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火”了。

  日前,美国体验环境图形协会(SEGD)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颁布2018年全球设计奖。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提交的作品“红楼梯”(The Red Stairs),从来自世界各地的338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西尔维娅·哈里斯奖(Sylvia Harris Award)和荣誉奖两大奖项。

  评委会认为,该设计用简单、经济但充满关怀的方式激活了一个被遗忘的空间,改善了人们的日常体验,促进了社区参与,激发了社区活力。

  今年共有37项作品获奖,这些作品涵盖了数字体验、展览、互动体验等七大领域,设计主题也十分广泛,从伊斯坦布尔的美术馆到伦敦的地下神庙、斯图加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洛杉矶的大学体育中心。

  其中西尔维娅·哈里斯奖是为纪念Sylvia Harris(1953-2011)这位公民设计师而设立的,鼓励人们用设计驱动社会创新,改善日常体验。

  引发关注的“红楼梯”位于杨浦区鞍山新村的一栋普通居民楼内。该楼共有5层,住着20户人家。拾级而上,可看到回纹、步步锦纹、盘长纹、风车纹、冰裂纹等不同纹路的墙面设计,透露出浓浓的中国风。

  “邻里楼道空间再设计”是四平路街道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开展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第三季的一部分,该项目通过多方参与,协力打造宜居、活力、有温度的四平社区,使楼道成为集功能性、互动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社交空间,促进邻里关系的融合。

  26号楼的楼道主要由入口门厅、过道、墙面和楼梯构成,它是串联起整栋楼宇的物理界面,也是邻里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但原本的楼道不仅没有楼层标示,而且公告栏信息十分杂乱。

  “楼道不仅仅是通行空间,更是公共生活的展厅和邻里交往的场所。”设计团队对楼道公共空间的使用状态、居民生活方式进行调研,最终决定以楼道内的红色木质楼梯为切入点,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主题,为楼道制作了一整套引导标示和门牌。“比如一楼的主纹样是‘回纹’,寓意着‘安全回归,福寿深远绵长’,二楼的步步锦纹则代表‘步步高升,前程似锦’。”针对公示栏杂乱的问题,设计小组则设计了一个磁铁公告栏,方便居民张贴各类信息,并用纹样勾勒出门牌号,用植物对门厅和公告栏进行装扮,使这里成为居民沟通交流的平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3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激活”多功能邻里社交空间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图说02“激活”多功能邻里社交空间 2018-09-08 2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