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立春剪窗花、清明放风筝、立夏缝香囊、秋分观皮影戏、冬至捏面塑……每一节气对应一种手工艺,学生们在手工艺体验中感受气候、物候、农业的变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日前,杨浦区举行“智慧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推进会,通过艺术节优秀作品汇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表彰授牌等形式,展现杨浦推广传统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经验与成果。
活动分为现场推进会和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两个板块。外场的展示活动分为“春满人间·薪火相传”互动展演、“寻根筑梦·文化传承”百年大学探究实践活动、“春意盎然·匠心传承”互动体验、“春色满园”茶艺坊四个板块。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茶艺表演与展示,内江路小学的江淮古韵互动体验,以及杨浦小学、民办阳浦小学、杨浦小学分校带来的静态综合艺术静物展精彩纷呈,一动一静间,让行走其间的学生和家长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趣;少年宫非遗社团的创意盘扣、中原路小学民族扎染工作坊、复旦科技园小学特色风筝绘制则让学生们感受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梦想剧场内,现场推进会在一曲《舞龙醒狮》中拉开帷幕,随后来自上海市学生民乐二团(杨浦区少年宫民乐团)、杨浦区学生合唱团、杨浦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思源中学等的艺术团师生,分别带来了《上海随想》《碇步桥水清悠悠》《水调歌头》《京韵》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展演。
当天,《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第二套系列丛书发布。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非遗传人的指导支持下,历经一年半的时间,由杨浦区少年宫牵头带领三十位青年教师、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该丛书由《我看皮影戏》《风筝制作与放飞》《棕榈叶编织》《朵云轩水印木刻》《情系中药香囊》五个板块组成,涉及刻绘技艺、编织技艺、扎制技艺、织染技艺、雕塑技艺等手工艺门类,旨在帮助孩子们打开“非遗”之门,探索和领悟中华民族智慧与魅力。至此,《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10册丛书全部亮相。
推进会上,杨浦区教育局和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共同启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皮影(木偶)”项目共建。双方将通过布局一条龙衔接,开展戏曲进校园特色教师培训工作,建立区级皮影(木偶)学生艺术团(公益)等形式,培养一批中小学专职戏曲教师,推进戏曲艺术进校园、进课堂。
据介绍,作为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的示范区,杨浦区少年宫致力于构建具有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课程群,并公益配送到中小学、社区及家庭;立足各校校情及特色,助推沪剧、海派剪纸、民俗文化、滑稽戏等上海本土文化艺术纳入学校艺术教育,培养非遗特色项目和社团。2018年,杨浦区少年宫被先后评为中华优秀文化研习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区内49所中小学校成为“民族文化基地校”,区域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学校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