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工(上)

  ■王卫 文

  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毕业时一个学期的“学工”生活,那段难忘的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那天当班主任宣布我们班级学工的单位是杨浦木材厂,我盼望已久的心情一下子被浇了凉水。

  杨浦木材厂我太熟悉了,因为我们家住在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竟然和杨浦木材厂是“一墙”之隔,一条“绵绵”几公里的铁丝网,两边种植着茂密的冬青树形成的“屏障”把机械学院和木材厂分开。站在机院学府的的大操场上透过这冬青树能隐隐约约看到木材厂宽阔的场地上堆满着成堆的木材。

  每天那刺耳的锯木声吵得人心烦,要是刮起南风闻到最多的是伴随着木屑粉尘飘来的怪味,还有成年累月浸泡在定海江上散发着“臭味”成排的木筏也都是来自杨浦木材厂。

  父亲认真地和我说:“不要小看杨浦木材厂,这可是承担上海木材加工大部分的产量、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而且杨浦木材厂生产的产品纤维板在全国是很有名的。你们学工的目的就是要感受一下社会环境, 吃点苦,受点纪律约束是很必要的,对你今后参加工作会有帮助的。”

  “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在木材厂的大食堂,厂领导为我们开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会后,就把全班同学按照人数分配到各车间。

  走进杨浦木材厂的厂门就是厂的生活区,一条简易的水泥路直通厂区,道路的左边是食堂,紧挨着食堂的是浴室,右边是全厂唯一的最高二层楼房,二楼全部是职工集体宿舍,一楼是党、政、工及厂长室,销售科、后勤科,医务室是靠在厂门口围墙边的一座小平房,二层楼前是一个篮球场,看上去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简陋。

  我和其他两位男同学被分在锯木车间,锯木车间在厂区最靠东面的定海江边,我们沿着水泥路一路上经过纤维板车间,一车车正冒着热气的纤维板刚出炉整齐地堆放在平板车上,带领我们的师傅说:“生产纤维板的锅炉产生的大量蒸汽综合利用可以提供给隔壁机械学院洗澡的浴室用。”我们还看到了槽板车间,那年代房屋装修要安装电线就是买这样的槽板,背面有几条凹槽,电线就“埋”在里面安装在墙上即美观又方便。

  这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水泥路的两边都没有人行台阶,正在这时有一辆平板车上装满刚加工好的槽板从车间门被两位搬运阿姨推出来,直接越过水泥路进了砂石地的堆放场,原来水泥路没有台阶是为了推运方便。

  师傅补充说,这些上了年纪的搬运阿姨们不是厂里的正式职工,是解决社会就业困难和厂里劳动力缺乏招来的临时工,按天结算“工资”。

  砂石场地可真大,堆满着各种木材、各种规格、整整齐齐。在那困难的年代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多的木头。装运木材的大卡车忙忙碌碌在水泥路上穿梭。

  走了近二十分钟的路程都快走到定海江边了,终于看到锯木车间的大厂房,原来每天传出的刺耳锯木声就是从这传出来的。

  说是大厂房还不如说是一个大厂棚,高高的屋顶是用铁管焊接成的三角支架,屋面铺的是石棉瓦,支撑屋顶三角铁架的也是粗铁管,砖墙,通风窗口开得很高很高,车间大门很大,卡车可以直接开进开出,没有门,只挂着很重的棉门帘,装满木材的人力平板车来回“穿梭”。

  走进车间就感到一股冷风迎面袭来,原来这车间有两扇大门,对着定海江的大门没有任何遮挡,因为要从江面上把木排直接拉运上岸。这两扇大门造成空气对流,如果没有棉门帘遮挡那形成的“穿堂风”还要大,还要冷。

  我被分在锯木一班,到了班组,领了劳动保护用品,有袖套、工作布帽、围裙、帆布手套、口罩,还发了两个印有“杨浦木材厂”红字的大搪瓷碗,没有工作服,这时我才注意到师傅们也都穿自己的衣服当作工作服。

  班长姓曹,四十多岁,人高马大,人很结实,大眼睛,说话洪亮。这个班组一共有五个工人师傅,我琢磨着平均年纪都要40多岁以上,工作时间分早、中班,早班要6.点半上班,中班要下午3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今天是早班。

  吃过午饭后回到班组,曹师傅打量了我一下只说了这几句话:“要注意安全,上班没啥事,你自己先看几天吧。”我“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下午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车间,车间好大,房顶的梁上挂着“防爆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能看到浑浊的木屑和粉尘“搅拌”在一起不停翻滚、飞舞,墙角边摆放着一排灭火器,“禁止吸烟”的标志贴在醒目的位置,高高的墙壁上安装了几台正开足马力的排风扇。

  反正木材厂不缺木头,车间的两端用木板搭建了四个小木屋,是各班组的休息室,里面放着长木桌,长靠背椅子,还有一格格的更衣柜,墙上贴有“班组学习园地”,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一黑板,用白色油漆画了一张产量进度表。车间统计员每天会用粉笔填写上班组隔日完成的产量立方数。

  车间里有数十台立式锯床,锯齿在马达的带动下飞快地上下旋转,人站在旁边感到点“发毛”,只见两位师傅一人抬一头,把长约4米的木方一头提到锯床上,另一头的师傅站立着用肚皮顶着木方顺势往前推,这一头的师傅赶紧跑到锯床的对面拉着被锯开的木方,随着锯齿发出的尖利声,一块长方形木方就被整条切割下来,工作强度非常之大。

  我们班组的落地锯床是全车间最大的,这台设备不仅要有五人操作,还配有一台落地行车。接下来的几天,我认真观察了解了班组工作内容,班组五个人有严格的分工,班长操作锯床,两人负责从定海江边利用牵引缆绳把一棵棵原木从定海江面拖上来放到落地行车上,行车上有两人通过铁质虎钳把原木牢牢夹住,然后行车慢慢行驶到锯齿进行切割,来回一次一片木方就下来了,而行车的来回行驶和锯木的过程就是班长手握操纵杆完成的。被“切”下来的木方再发给其他锯床继续分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焦点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图片新闻
记忆中的庆宁寺摆渡
风景
学工(上)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学工(上) 2019-03-23 2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