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我最强》是真正的校园小说。它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全都发生在校园内,或与校园密切相关。小说中呈现的校园生活,普通,平凡,既不轰轰烈烈,又不离奇古怪。它的魅力完全来自于浓郁的文学性,来自于作者圆熟的创作技巧。
这部小说入戏很快,开篇就描写了一个大场面:光荣小学张校长在教师大会上发表了热血沸腾的演讲,号召在全校开展辩论大赛,还要把优胜者选送去参加全国大赛。老校长热情高涨,志在必得,不料被五年级班主任小贝老师当头泼了瓢冷水。班长左拉拉正好给老师送材料,无意中了解了整个过程。由此,中心事件确立,主要人物出场,故事拉开序幕。删繁就简,没有任何枝枝杈杈,脉络清晰,进展迅速,绝不拖泥带水,一下就抓住了小读者的眼球。随后的发展、高潮和结局,全都异彩纷呈,给予了读者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和惊喜。
许诺晨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成功经验,熟练运用了意外、突转、伏笔、发现、铺垫等一系列写作技巧,极大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几乎贯穿全书,在小贝老师、邓等等、左拉拉等身上都反复出现,使整个故事波折不断,惊喜不断。
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是下了功夫的。作品中出现的左拉拉等人物,在作者的其他小说中都出现过,读者对他们都已有所了解,但在新的故事中,还是给读者留下新的印象。校园小说中的少年形象,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必定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如何将他们区别开来,始终考验着作家的功底。当然可以通过外在的因素如相貌、服饰加以区分,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关键要在性格上加以区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是特定环境中的人物行动和语言。而在作家心中,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性格,其实早已心中有数。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多幅笔墨。在塑造邓等等的形象时,用的是表里对比的方法,表面的木讷和内里的聪敏形成反差;塑造左拉拉的形象时用的是前后对比的方法,“乌合辩论队”刚组建时,她轻视了队员的实力,初战告捷后,她认识到自己的失误,立即做了诚恳的检讨并积极备战决赛;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时,较多用的是相互比较的方法,让人物做符合自己性格的事,说符合自己性格的话。金圣叹在评析古典名著《水浒传》时,对成功的人物形象提出如下要求:“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度,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辩论我最强》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符合这个要求。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对语言有极高的要求。在这部作品中,许诺晨不仅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小说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力和形式美,而且注入了轻快幽默的喜剧元素。最典型的莫过于左拉拉给她组建的辩论队所取的队名——“乌合辩论队”。左拉拉在着手组建辩论队时,对成员的水平严重低估,对辩论队的前景并不看好,恰好“乌合之众”这个成语从脑中一闪而过,便随口取名“乌合队”。由于其他队员没有学过“乌合之众”这个成语,不了解队名的真实含义,便对这个古怪的队名议论纷纷。蒋美丽第一个站起来发问:“乌合辩论队?乌合是个什么东西?乌鸦的合家欢?乌云也很合理?何首乌的合租房?”左拉拉不好说出真想,只好随口胡诌道:“乌嘛,代表乌金,那可是这个古代对太阳的称呼,象征我们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充满阳光。合呢,代表合作,希望咱们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愉快!”无论质疑或辩解,都呈现出语言的机智与美妙,响亮而明快。从队名的提出,直到故事结局,围绕队名不断掀起波澜,唇枪舌剑的交锋一波又一波,风趣幽默的话语令人忍俊不禁。“乌合”二字,在特定的情境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从“乌合之众”到“笑傲江湖”,“乌合辩论队”从诞生到辉煌,一路走来,有动摇,有坚持;有矛盾,有和解;有拼搏,有成功;曾被无情挖苦,又获由衷赞扬……校园里杯水微澜式的矛盾冲突,同学间孩子气十足的喜怒哀乐,通过“辩论大赛”这一核心事件,表现得如此酣畅淋漓,如此趣味盎然,如此轻快幽默,无不得力于许诺晨笔下得心应手的成熟的语言艺术。■薛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