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出台,根据计划,2030年,上海将实现每个市民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目前,本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设有61个站点,组建了256个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们如何通过稳定的签约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签而能守”呢?
从“门难进”到“请进门”
位于宁武路636号的长隆家庭医生工作站,与相邻的宁阳福邸小区仅一墙之隔,但居民从小区南门走到工作站却要绕一段400米左右的路程,给腿脚不便的患者带来困扰。于是,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有关部门协商,经居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多方协调,在小区西面开出了一个绿色通道。该通道由专人管理,定时开放,并请志愿者一起参与管理。
小小一个通道,打通的既是居民区的门,也是患者的心门。截至目前,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签约居民40024人,签约率达32.72%,在本区名列前茅。 作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最大、签约病人最多的家庭医生工作站,该站点9名团队成员默默守护着6000余名签约居民的健康。
徐老伯身患糖尿病、高血压、脑梗塞、前列腺增生等多种疾病。因没有得到过系统、科学的健康管理,徐老伯经常出入医院的门急诊、病房,再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缺失,更令他情绪低落。自与他签约开始,长隆家庭医生工作站团队长孙永毅医生便主动找上门,从一开始对家庭医生的不了解、质疑,到接触后的充分信任,徐老伯和孙永毅成为了好朋友。
通过对徐老伯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孙永毅调整用药,为他建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通过定期上门指导监测血糖,有效控制了老人的血糖,减轻了糖尿病并发症;通过双向转诊平台,联系好三级医院的住院事宜;通过慢病长处方的便民机制,每次开具一个月药量,减少徐老伯家属往返配药的次数。孙永毅还将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老人家属,以便及时了解老人生活动态,处理突发情况。
医养结合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提升养老服务供给、加强社区养老工作,是上海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多年来,上海一直全面推进“9073”格局,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88岁的赵老伯患有眼部黄斑变性、青光眼等多种疾病,近乎全盲。其老伴也有视力残疾,同时患有房颤、高血压等疾病。通过签约管理,孙永毅带领团队成员为老人提供上门出诊、建立家庭病床等服务。上门了解了老人的情况后,孙永毅还协助老人办理了长护险和延伸处方。
赵老伯的儿子赵巍告诉记者,父母都是视力残疾人员,体弱多病,平时自己不在身边,难免放心不下。有了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和长护险的上门服务后,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父母两人相伴生活在一起,每天光是点眼药水就是个大问题,因为看不清,老人经常滴不进。有了长护险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且,护理员会把老人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放在指定的小容器内,这样他们就不会多吃、漏吃,还有定期洗发、沐浴、剪指甲等服务,也非常贴心。”
同时,从护理人员那里,家属学到了不少护理技巧。“他们还经常会指导我们如何帮助老人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比如,让老人沐浴时坐在凳子上,避免地滑摔倒。他还教我们,要经常给长期卧床的老人翻身,避免褥疮产生;吃饭时,最好垫一个长塑料盆子,这样就避免了饭菜掉落的情况。”
针对两位老人经常需要去医院多个科室挂号开药的问题,孙永毅为老人办理了延伸处方,在家门口的家庭医生工作站就能解决配药问题,免去了老人及其家属奔波的烦恼。“有了护理人员的每天上门,加上家庭医生的定期上门检查,不仅帮我们减轻了经济负担,也有利于父母的居家养老,”赵巍说,“签约期间,我父亲的眼疾加重,当时我正在出差,是孙医生帮他联系了杨浦区中心医院眼科专家把他送去的。通过‘全专联合’工作室转诊,我父亲得到了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陈轶卉团队的专业诊治。”
就在《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发布的这天,赵巍再次来到长隆家庭医生工作站,感谢家庭医生团队多年来对父亲的关心和照顾。他告诉孙永毅,母亲过世后,现在已把父亲安顿在了养老院。“我母亲生前夸奖孙医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社区里像这样“签而能守”的事例还有很多,对于长隆家庭医生工作站而言,更是不胜枚举。长隆家庭医生团队的成员们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签守”同行、关爱居民、守护一方健康的使命。据了解,下一步,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还将注重功能延伸,加强对职业人群、学生人群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