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和杨浦区推进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重要活动——4月2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杨浦区委共同举办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在杨浦滨江举行。
研讨会所在的杨浦滨江秦皇岛东码头园区,正是108岁“高龄”的黄浦码头仓库旧址之一。“城市建设不能只见建筑不见人”“让群众感到得益、受惠、满意”“创造更多‘当代遗产’”……在理论研讨环节,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复旦大学教授刘建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等来自理论界、知识界的各位大家群贤,以“‘人民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线上线下进行深入讨论。与会者认为,作为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首个亲临考察的城市治理区域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阐发地,杨浦有责任有条件进行深入挖掘,在全市率先抓好贯彻落实。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并讲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作总结评论。区委书记谢坚钢致辞,区委副书记、区长薛侃主持。区委副书记邓小冬,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东昌,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市社科院及高校专家学者等出席。
徐炯和谢坚钢现场为“杨浦滨江智库”揭牌。“杨浦滨江智库”受到中央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社科院、区域内高校的大力支持,将集中高端智力资源,助力杨浦和上海共同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周慧琳指出,作为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首个亲临考察的城市治理区域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阐发地,杨浦区委、区政府站位高、认识深、见识早、行动快,在去年区委全会上就作出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新时代新篇章》的决定。如今又专门成立滨江智库,并进行专题研讨,为把学习阐释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向深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望智库及各位专家学者,明确主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着力打造品牌,紧密结合本市及杨浦工作实际,围绕“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实践要求等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推出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助力杨浦打造“三区一基地”,为上海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智力支撑,作出应有贡献。
希望全市宣传思想战线携起手来、行动起来,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宣传阐释,进一步把上海乃至全国在城市治理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说明白、讲充分,把城市治理中人民的向往、需求和痛点梳理清、分析透,更好推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当前奋力夺取双胜利的各项目标任务中,努力让城市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角落都值得留恋和向往,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创新探索中得益、受惠、满意。(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徐炯指出,要做好结合,深化理论研究,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学习、宣传、阐释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基本内涵与实践要求。要把握规律,开展实践经验总结,系统总结杨浦区从城区旧改到还江于民,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实践经验,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改革创新先行区、核心区。要破解难题,推进前瞻性、对策性思考,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杨浦滨江建设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前瞻性思考,为加强区域党建、社会治理,提升城市功能与规划、建设与管理、生产生活与生态、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要整合资源,促进对外交流,加强市内外、区内外资源和力量整合,形成合力,提升各项工作成效,早出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树立国际化视野,加强对外交流,增强国际话语权。
谢坚钢表示,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发地,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领会、全力践行,凝聚全区智慧和力量,努力创造更多生动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杨浦实践。致力于增强人民城市的发展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战略机遇优势、高校集聚优势、空间载体优势、双创品牌优势,推动城区经济发展加速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致力于提升人民城市的治理能力,高举“党建引领”旗帜,不断深化“一线工作法”,充分调动群众、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城市治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力推动城市治理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智慧化。致力于彰显人民城市的宜居魅力,把群众的向往作为治理的方向,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治理的追求,把群众的痛点作为治理的重点,把群众的感受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标尺,全力打造“街区宜漫步、建筑可阅读、城区有温度”的工作生活环境。
■记者 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