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观众们湿润了眼眶,主持人几度哽咽……环同济联合党课第一课日前在四平路社区线上线下同步开讲,共吸引3.7万人在线观看。这堂党课以“千里逆行,时代硬核”为主题,杨浦首批“最美劳动者”、杨浦区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静,讲述了援鄂48天的感人故事。
作为上海区属中心医院里唯一的整建制援鄂团队,杨浦区中心医院共派出50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C3病区。王静是杨浦区中心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雷神山医院C3病区护士长。从2月19日至4月6日,48天的艰苦奋战,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59人,平均年龄65岁,全部治愈出院。C3病区也因此成为雷神山医院的“标杆病区”。
400多箱物资运往前线,就地取材制作护理装置,互相检查防护服的密封性……现场,王静播放的一段视频,重现了医疗队出征前的感人场景。小年夜当晚首次动员援鄂报名,短短20分钟,就有30余名护士报名。
“援鄂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去了,我心安;不去,我焦躁不安。”2月19日,王静带领30名队员整建制出征武汉,一到雷神山,他们立即投入“战斗”。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王静及其团队仅用48小时就在雷神山打造出标准病房,并一次性验收合格。
曾获得“左英护理奖”的王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上海精细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应用到抗疫一线,从病房布局、流程梳理到患者收治、设备药品定点定标……无不做到精准细致。她还建立“互联玫瑰园”,在当地及雷神山医院开展跨医疗团队的伤口造口护理,开展线上线下会诊。
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王静最大限度地联合上海的“大后方”资源,运用康复助手平台,为病区患者开展整体化、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护理团队就地取材,制作了用于进食流质物的无创呼吸机面罩,方便患者进食,也有助于护士判断进食液温度,避免烫伤患者;打造了一款可封闭式排水的呼吸机冷凝水储水罐,能够扩大储液量,避免反复倾倒造成二次污染。目前这两项发明均申请了专利。
在武汉期间,王静把工作点滴记录下来,写就48篇“战疫”日记,为今后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护理工作,留下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王静的讲述中,有三个“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大的压力是,所有决策都要万无一失,确保队员一个不少地平安归来;最欣慰的是,经历这次考验,年轻护士们成长得非常快,都能独当一面了;回来后最想做的是,尽快总结经验,把中医、康复、心理等团队建设得更好。
此次活动除了主会场,环同济83个“两新”党组织,四平辖区23个居民区党总支,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8个党支部、同济大学团委部分支部同步设立分会场,开启“云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