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扩大)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杨浦区生活垃圾分类将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
垃圾分类是社区治理的难点,同样也是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得如何?日前,记者来到长白新村社区一探究竟。
扔垃圾要走很远?居民自治破解难题
长白路小区(长白路166号、168号、178号、180号)4栋楼属于自管小区,共有77户居民。今年年初,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小区将后门封闭,这一封把小区的垃圾回收站也封在了门外。“之前下楼走几步就能扔垃圾,现在要提着好几个垃圾袋走出大门绕上一大圈。”居民们颇有怨言。
为解决居民倒垃圾的问题,居委会主动出击,与街道、环卫部门、科创集团等多方协商,迅速启动长白路小区新建垃圾分类点自治项目。由于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周边环境不尽如人意,新建垃圾分类点施工存在困难。为此,社区志愿者们自发开展小区堆物、垃圾集中清理行动,为施工方腾出场地,再由科创集团下属施工单位封闭相关场地,修复破损地面,铺设水泥……
数天后,一个符合垃圾分类标准的新垃圾棚完工。居住环境有了改善,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居民们自然很珍惜,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明显提升。志愿者还自发从家中接出自来水管,在垃圾箱房安装了龙头、水斗,方便居民洗手。
此外,在长白路第二居民区,为避免人员聚集造成交叉感染,小区志愿者还把扫码积分工作转移到了网上。
管理力量难以集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老旧小区集中分类投放点多,管理力量难以集中,如何提升垃圾分类实效?长白新村街道通过“党建+治理+动员”,推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全覆盖。
松延居民区现有常住人口3700多人,拥有六个集中分类投放点。各小区地理位置相距远,管理力量难以集中,垃圾分类工作面临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松延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依托“三驾马车”联动,积极发动社区自治活力,采用党员、志愿者和物业保洁人员相结合,点位责任制包干的工作方式。每个点位设置责任人,由党员、志愿者骨干和保洁人员担任,再由责任人负责点位指导员、分拣员的排班管理和日常分类监督工作,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小区综合治理的工作模式,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松延居民区,一群平均年龄65岁的“看家网”志愿者团队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了带头作用。37名队员主动承担分类指导员、分拣员工作,即便是在疫情初期也坚持值守。
不仅如此,队员们还会根据每次测评的结果,进一步规范流程,落实好相关整改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开始需要监督提醒的居民,如今能自觉主动破袋,精准投放垃圾。“垃圾分类说到底要靠大家的自觉,居委会干部们在疫情防控中冲在一线,我们居民就要在后方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队员蔡阿姨告诉记者。
“垃圾分类是社区治理难点,同样也是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长白新村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引导、激励居民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随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