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发来的有关“养生”的图片、资料、文章,堪称是连篇累牍,累牍连篇,读不胜读。
想想也是:人逾花甲之年,坐六望七,已到桑榆晚景。能到世上来走一遭原就不易,自然希望能再多活几年,多看几眼,人比人,最后比拼的是“寿命”之长短!故而,读点有关“保健”的书,念点有关“养生”的经,应说也在情理之中。
《黄帝内经》开宗明义:“百病从心生”;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百姓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实是一个意思:“欲望”过甚,心态失衡,便容易痛苦。内心痛苦,寝食不安,欲火攻心,便往往暴病而终,不得天年——还养什么生呢?有道是“节欲之道,万物不害”——你倘能控制自己的嗜欲,万物自然就不能伤害你了。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养生”应是个体行为,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体质、物质条件完全相同的人——适合别人的“养生经”未必适合你自己,故而,养生是最忌听风就是雨。见着 “神医”以为吃他的“药”真能活到“米寿”的,泡泡含“硒”温泉就能长命百岁的,在我看来,都属“迷信”的自我妄想。
据说21世纪健康新格言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处方是知识。”我终还是深信:身心健康要靠自己来守护。
“养生”恐怕还要有点前瞻性,要未雨稠缪。老话说“三岁看八岁,八岁看到老”,那是看人的前程。其实,“养生”亦然。看中青年身体是否健康,生活是否有规律,大抵可测度你老年是否长寿——少壮不养生,老大自然徒叹息。
“养生”且是件日积月累的细功慢活,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更不能临时抱佛脚。耳闻目睹某些“养生”者,心脏病发作了,才想到要戒烟;体检“三高”了,才想到要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那不叫“养生”,那叫“救命”!“多病可知零件坏,得钱难补半生贫”(启功语),虽说亡羊补牢,尚可挽救,但毕竟健康已透支。
“养生”当然和吃多少保健食品也没必然联系——买得多,吃得多,未必就长寿。值得提倡的倒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或养生学家都强调的“饮食宜清淡”,认为“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看来还是“淡”以养生为好。
人,既是自然之子,故而,养生之道的要义便在“顺其自然”,寓养生于“不养”中!于右任先生有一副对子——“不养生而寿,处尘世亦仙”,实乃深悟“养生”之真谛的绝妙佳对。
当然,于先生所谓“不养”,是指不刻意养、过度养、盲目养,是“顺养”:即顺应自然,顺从天意,不为外物所滞地养。至夜即卧,顺阴消也。达旦而起,顺阳息也。食饮衣服,欲适寒温,劳逸处中,和而生也,绝不与天道、与自己过不去。如此,“处尘世亦仙”,便得养生之最高境界了。
其实,人到老年,早已历经沧桑,该看破的当看破!所有的恩怨、荣辱、毁誉、输赢,都当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