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中自有“免疫力”

  ■何振华

  疫情防控正在转入常态化,曾经的“停摆”总要慢慢复苏。在“时尚夜市”回归、“光影之旅”重启之后,2020上海书展暨 “书香中国”上海周已如期举行。在这个酷暑,经受住了抗疫考验的“魔都”,钤上了一枚自信满满的文化“背书”。

  毕竟魔都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书叶等身著,映日络绎入新咏——当年杨万里脱口而出的西湖美景,自有他的云水情怀,我的打油诗借用了他几个字,赞叹的是当下读书人不为物扰、不因人热、但为书香牵引的信念和执着。这样的一份信念和执着,在过去十六个夏天里早就蔚为一景,书展内人头攒动,书展外人潮如涌。今年是第十七届了。为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确保上海书展安全、顺利、圆满举办,主办方除了采取必要的防疫举措之外,有一个最紧要也最关键的前提,就是读者一律通过网上实名登记预约购票方能入场。

  入场规模受限,书展还未开幕,所有日夜场票已皆告售罄。疫情之下小心为上,是不是大多数人要与这场阅读盛会失之交臂?当然不是。事实上,每年盛夏的上海书展,始终为读者呈现的是一场高品质、多维度、深阅读的文化盛宴,也是超越书展本身的时长和空间的。记得有一年书展安排了小提琴乐手伴奏表演,有个女读者在现场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情惬意地说:“这就是生活。”我非常认同她这句很有质地的话。我理解她说的“生活”,其实正是我们这样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里人人都应该拥有的“慢生活”,这是有书的生活,是有思想的生活,是有文化体验的生活。

  上海书展,是读书人的“盛宴”,也是出版社的商机。说实在话,我一直是对人书交汇的“海洋”真的望而却步。有一年书展,韩少功谈文学“寻根”和“苏醒”的演讲,报纸先在副刊上提前刊出了演说稿,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书展期间邀约著者签售也好,举办的新书首发、作家与读者见面会也好,书迷们之所以趋之若鹜,也正是因为他们爱聆听书人、书事、书话,那是在向文化致敬。

  十六年的精心打造,上海书展届届推陈出新,立足的是始终不变的“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每年如期而至的“书香”上海、纷至沓来的爱书人,尤其是看疫情之中的书展仍然一票难求的“轰动”效应,能读到的一定不只是书展本身的成功所在——这不正是建设一个“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书比人长寿”,这话不只是说书的纸页能够存留多少年,而是指书本中思想的光芒可以抵达多远,阅读的生命力才可以延续多久。“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上海书展的主题,更应该是我们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持续“联动”的一种“常态”。而这些,会是我们对抗庸俗、对抗浮躁、对抗精神层面“疫病”的免疫力。书中自有免疫力,因为书本的力量,见证的不惟是人类的软实力,恰恰是它永远是值得我们含英咀华、永远为之心驰神往的光明彼岸。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以精细化制度化落实“厉行节俭”
习惯“一手撑伞,一手干活”
书中自有“免疫力”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共同梦想
杨浦时报评论05书中自有“免疫力” 2020-08-18 2 2020年08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