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成佳佳
本报讯 窗外寒风凛冽,睦邻中心内却暖意融融。近日,大桥街道宁武路社区睦邻中心里,一场由居民自己编排的新年晚会正在上演。朗诵、舞蹈、歌唱、沪剧……社区的演出团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喜迎新年。
对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研二年级学生李浩而言,这场一年一度的社区演出意义非凡。结束在宁武路社区睦邻中心为期三个多月的实习后,李浩和另外四名同学就与睦邻中心的“忘年交”暂别了。
过去的三个月时间里,李浩和同学们每周一到周四都来到睦邻中心,协助专职社工开展文体活动,充当策划师、聊天对象、爷爷奶奶们的专职摄影师。在举办的所有活动中,李浩尤为津津乐道的要属不久前开展的“上海印象”小组活动。“的确良”、“765”皮鞋、假领子、喇叭裤、紧身衣……这让老家不是上海的李浩大开眼界,领略了上海风情。居民们还从家里带来压箱底的宝贝,自己亲手缝制的枕套、收藏的钱币及各种票证等,看见这些老物件,爷爷奶奶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回忆的峥嵘岁月,迫不及待地和李浩分享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几个月的睦邻中心工作体验,除了在实践能力上有所收获,李浩还收获了人在异乡,来自陌生人的关心与温暖。“天冷叮嘱加衣,学习不可松懈。睦邻中心的爷爷奶奶们把李浩他们看成自己的孙辈,时时给予关怀。大家经常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开展团体娱乐活动,社区邻里氛围也越来越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区更加团结友爱,打破社交壁垒,正是当初我选择社会学的初衷所在。”李浩表示。
“睦邻中心的常客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的加入让我们有重返青春的感觉,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社区居民杨阿姨告诉记者,李浩和同学们在睦邻中心的日子里,不仅开发了许多小游戏,还组织开展了不少富有新意的社团活动,睦邻中心的活动越来越有意思,“会员组织”也越来越壮大。临行前,杨阿姨告诉李浩,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睦邻中心永远欢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