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史馆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内,白墙、黑瓦、青砖、红窗,中式屋顶与西式墙面古朴大气,仿佛讲述着复旦从前的故事。
复旦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从“九一八”事变后成立抗日救国会、组建抗日救国义勇军到“一·二八”事变学生军协助十九路军进行英勇抵抗,从积极投身“一二·九”爱国运动到内迁重庆后参加中国远征军组建,都有着复旦青年学生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身影。上海解放后,一批复旦青年学生又随军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奕柱堂:百年历史娓娓道来
校史馆原名奕柱堂,是复旦大学现存最早的外观保持原貌的建筑。
奕柱堂建成于1921年,由中南银行黄奕柱捐助建造,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为混凝土结构,仿中国古建筑中的木柱造型,用铁件制造中国式的花格窗,起先作为校办公楼及图书室使用。
1929年,奕柱堂扩建两翼,改为图书馆,为纪念复旦大学前教务长、经济学家薛仙舟,将新增部分命名为仙舟图书馆。于右任先生题书“仙舟图书馆”,草书难认,经常被误读为“傻瓜图书馆”。有学生就此写出一幅对联明志:“宁去傻瓜馆,不入百乐门”,以表达自己苦读的决心。抗日战争中,奕柱堂两翼东侧被日军炮弹掀去一角,战后修复。
2005年百年校庆之际,翻修后的奕柱堂成为复旦大学的校史馆。馆内陈列的文物有1909年颁发的毕业文凭、孙中山最早题写的“天下为公”条幅、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总面积七百多平方米的校史馆,分十一个部分展示了复旦百年的沧桑历史和历年来的发展成就,浓缩地展示了复旦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辉煌成就。
子彬院:治学精神薪火相传
回顾这片复旦历史最悠久的土地上的景观变迁,最初的奕柱堂、简公堂和第一学生宿舍构成了类似欧美校园的“品”字形结构,之后的相辉堂、子彬院则延续了这个布局。其中,子彬院是由著名现代心理学家郭任远于1925年向其叔父郭子彬筹款建成。
郭任远留学欧美,扬名心理学界,是一位受西风熏陶的青年学者。他后回母校执教,请西方建筑师设计了这栋欧式三层建筑。建筑内部设计精巧,外部有半圆形门廊和变形爱奥尼式柱,二层露台则立宝瓶式栏杆。
怀着建设中国心理学科的雄心,郭任远还购置了一大批书籍和仪器。在多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当时的复旦心理学院被誉为“远东第一心理学院”。
建国后,子彬院划拨给数学系使用,一直延续到百年校庆前夕。这里见证了苏步青、陈建功、谷超豪、李大潜、洪家兴等几代数学家不懈努力、薪火相传,在复旦建树国内领先、国际有名的数学学科的辉煌历史。
2005年后,子彬院经历了较大规模的翻修,北侧扩建了新的门厅,原南侧大门前的小林荫道被改成整片的大草坪,大草坪的一角特地辟出一个小花园,立苏步青胸像一座,胸像周围植四株日本晚樱,春华秋实,早晚相伴。
2011年,子彬院修缮完毕,改名为“吕志和楼”,划拨复旦大数据学院使用,它和现代的学人们一同守望着一门新兴学科的未来。
相辉堂:复旦人的精神殿堂
1946年,复旦同学会发动募款,筹集母校扩展基金十亿元,这笔钱后来用于建造现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地标之一的相辉堂。在“八·一三”战争中,原第一学生宿舍遭日军轰炸被毁,复旦人在它的废墟上建起了大礼堂,为了纪念校长李登辉先生,礼堂被命名为“登辉堂”。复旦大学80周年校庆时,为纪念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大礼堂又改名为“相辉堂”。
相辉堂为两层建筑,二楼是一个有1000多个座位的大礼堂,可作为剧场使用,一楼两侧可用作阅览室和教室。建成以后,这里一直是复旦师生集会的重要场所,见证了许多历史性的时刻,如1947年复旦大学从重庆回沪后的首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海解放之际复旦大学的接管典礼、建校49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的合并等。
这里也一次次成为复旦与世界握手的舞台,诸多政治、经济、知识界的重要人物,如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法国总统德斯坦、美国总统里根、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都曾在此作过报告。这里还是学生活动中心,学生社团排演的话剧在此公演,内部电影在此放映,甚至有些影片的首映式都在此举行。
70余年来,相辉堂曾接受过多次修缮和改扩建,规模最大的当属于2018年3月完工的一次。在此次工程中除了对原有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加固,还对2009年扩建的北堂进行了下沉式改造,大大增强其剧场的功能,以满足举行各类演出、仪式、会议的多元需求。
回顾往昔,当年草创时期的“复旦八景”——板桥春水、平芜朝烟、柳径莺声、桃园春色、隔岸秧声、秋篱月影、远市灯光、梅林皑雪,今天已大多不存,但奕柱堂、子彬院、相辉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已成为复旦人追寻精神家园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