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必须给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设限

  ■纪玉

  仅仅逛个商店,你的人脸信息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商家“拿走”。央视r日前曝光了全国20多家商户安装摄像头识别人脸,存在收集人脸数据的情况,涉及科勒卫浴、宝马、Max Mara,以及多家提供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科勒公司官方微博已发布致歉声明,称已安排相关门店连夜拆除该摄像设备。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屡见不鲜,甚至出现滥用现象,多次引起关注。商场、景区、办公楼……人们有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采集了人脸信息,有时则是被强制要求“刷脸”,比如有的小区强推“刷脸”进入,有的企业在消费者“刷脸”后才提供服务。去年6月,杭州开庭审理“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去年11月,一条男子戴头盔看房的短视频走红网络,文字说明写着“为保护个人信息”;广西南宁多业主遭遇“刷脸”房子被过户事件,更是引发安全之忧。

  人脸识别成为一块“香饽饽”,其中蕴含的“钱”景令人垂涎。据测算,这几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今年将突破500亿元。据人脸识别摄像头生产商介绍,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信息解决精准营销,可以手动添加标签,如职业打假人、记者。尽管科勒在致歉声明中称,使用相关摄像设备“仅作到店人数统计”,但这种自我辩解有多大说服力,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在利益诱惑下,如果不对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设限,清理整顿不必要的人脸识别应用,不仅会增加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危及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还会引发科技伦理、公共安全等多方面风险。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被分析、标注。今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已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的保护范畴,接下来就该织就法律和制度的“笼子”,把包括人脸在内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严格保护起来,防范各种滥用和窃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限制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明确信息采集、储存、使用等各环节主体的安全责任,对非法采集、滥用技术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护好人们的“脸”。(来源:新民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评论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重拳整顿
必须给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设限
扩大就业容量 提升就业质量
这样的学术“追星”可以更多
杨浦时报评论06必须给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设限 2021-03-23 2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