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样的学术“追星”可以更多

  ■易蓉

  “强叔强叔,我们爱你,感恩有你,祝福给你!”一束接一束的鲜花、情真意切的手书、热烈的掌声和呼声、聚焦的目光和摄像头……这是一个“追星”现场,粉丝是师生,明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近日,领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逾10年的陈国强院士“毕业”了,他正式卸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长之职。

  70后、80后、90后、00后,学生们对他的昵称从“强哥”到“强叔”,朋友圈、微博到处是“饭拍”照片、视频和妙语摘录。陈国强院士绝对算是“网红”科学家,他在学术论坛、毕业典礼、师生交流会等场合的肺腑之言,常常深受认同赢得喝彩,屡屡被广泛传播。为何这位院士有“流量”?

  他自己的求学、为学经历就是一个励志故事,而他为师为人的真性情影响更多人。

  他忧虑学生,担心优秀的他们是否“心中唯有自我,甚至唯我独尊”,“要少些功利,多一些家国情怀;少些抱怨,多一些激情。淡薄功、名、利,要相信规则可以战胜潜规则,风骨可以战胜媚骨。”他深爱学生却也会不留情面地提醒:别总想着“C位出道”,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包容、耐心、爱护、温暖,“别人可以缺失,而医者必须拥有!”他鼓励学生、后辈直面困难,要在年轻的时候多碰壁,在碰壁和挫折中提高自己的“挫”商;面对医学生学制长、压力大而带来的困惑,他鼓励大家坚持追求卓越,“谷底惦量是‘俗’,山上思考成‘仙’。”

  “强叔”晒出学生送的手书,字里行间令人澎湃,年轻人书写着爱与理想,期待与承诺。教育是一份精神的传承,陈国强的师长是王振义、陈竺等既有医者仁心又有家国情怀的名师、大家,他也把这份医者之爱与家国之爱传递下去。人文精神是医学最需要的,特别在越是物化的时代,越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求实、求真的教育者和科研工作者总是自带光芒,这些光能温暖生命、点燃激情。大学里这样的“明星”请来一打!这样的学术“追星”可以更多。(来源:新民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评论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重拳整顿
必须给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设限
扩大就业容量 提升就业质量
这样的学术“追星”可以更多
杨浦时报评论06这样的学术“追星”可以更多 2021-03-23 2 2021年03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