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 新城发力,是上海面向“十四五”的重要内容。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之“新”体现在何处?怎么建?这事关上海空间发展的新格局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图景。
产业发展 让“名园”成为新城标志
产业是新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表示,以“一城一名园”建设,实现新城品牌、产业品牌、园区品牌的有机统一。要把“名园”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名园”成为新城和产业的标志。同时,以“名园”为核心载体,新城突出产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并推动政策资源向名园和特色产业集聚,加快导入重大产业项目。
比如,嘉定新城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加快汽车的“新四化”发展,做大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医疗设备等特色产业。青浦新城以数字经济为主导,连通虹桥国际枢纽、市西软件信息园、西岑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中心等核心区域,做大现代物流、会展商贸等特色产业。松江新城发挥G60科创走廊战略优势,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导,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旅游影视等特色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奉贤新城以美丽健康产业为主导,做大智能网联汽车、中医药等产业。南汇新城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7+5+4”现代化开放型的产业体系,建设未来创新之城。
交通出行 打造“一城一枢纽”
新城交通体系将从对外和内部两个维度构建。市交通委总工程师李俊豪介绍,按照“对外强化、站城融合、内部提升、特色差异”原则,一城一策、远近结合。
对外交通,打造“一城一枢纽”。加速融入国铁干线网络,提升新城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增强新城与门户枢纽(虹桥枢纽、浦东枢纽)、相邻新城的联系效率;依托国铁干线,增强沪乍杭、沪苏湖、沪通方向铁路与新城的联系;构建城际线、市域线、市区线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扩容改造新城对外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加快构建新城快速路体系,优化新城高速公路对外出入口布局。
内部交通,坚持公交优先理念,围绕大运量轨道交通(市域线、市区线)站点,构建新城局域线(含中运量等骨干公交)网络。不断完善新城内部的主次干路和支小道路网络,打通断头路。以“连续成网、空间复合、便捷接驳、特色彰显”为目标,构建安全、连续、品质的慢行交通系统。完善新城货运和配套体系,加强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的推广应用,完善综合交通治理体系。
具体来说,嘉定新城将利用沪宁城际和沪苏通铁路,将既有安亭北与安亭西站组合形成安亭枢纽,强化新城与安亭汽车城的联动发展,打造为沪宁发展轴上的节点。青浦新城结合沪苏嘉城际线、嘉青松金线,在轨道交通17号线青浦新城站形成三线换乘的青浦新城枢纽,打造中央商务区,促进站城融合。松江新城依托沪昆高铁、沪杭城际、沪苏湖铁路,将松江南站打造为松江枢纽,引入嘉青松金线、东西联络线。
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新城重点交通项目迎头而上。李俊豪介绍,今年年内,上海将建成崧泽高架西延伸、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继续推进大芦线二期、苏申内港线西段航道整治工程、沪苏湖铁路、G15公路嘉浏段拓宽改造、S3公路一期、S7公路二期、S4公路奉浦东桥及接线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嘉闵线、17号线西延伸(至西岑)、浦星公路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两港快线、沪嘉—嘉闵联络线、G318公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
公共服务 每个新城至少1家三甲医院
公共服务对完善城市功能、吸引人才安居乐业具有重要作用。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透露,《“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务专项方案》具体提出了新城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和社区服务领域的21项重点举措,以及每个新城的重大项目。
在教育领域,每个新城至少有1所高职以上的高等教育机构或校区,打造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领衔、覆盖义务教育学校的示范性学区集团。
在医疗卫生领域,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新城扩容下沉,推进第一人民医院南部院区、瑞金医院北部院区等新城医院项目建设,实现每个新城至少有1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院区,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
文体旅游方面,将深入挖掘打造每个新城独特文化品牌和专业体育赛事,每年举办不少于5次市级以上文旅活动和体育赛事。同时,布局建设高水平的文体设施,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2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
围绕养老和社区服务,将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新城特色的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品牌,实现“一城一品牌”,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高质量覆盖。
环境生态 以水为脉、以绿为体
新城多为河湖纵横交错的江南水乡,坚守生态本底,宜居指标也将不断升格。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朱剑豪表示,在生态惠民方面,要强化以水为脉、以绿为体的生态体系建设,一方面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大格局,另一方面将借鉴“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开发建设的经验,打造令人向往、有温度、有活力、有文化底蕴的滨水生态空间,在提升新城碳汇能力的同时,更好实现生态惠民。
此外,从建筑、市政到区域供能等方面,全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新城绿色低碳体系。智慧治理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全面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智慧应用场景。韧性城市将贯彻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预防的城市风险管理模式,重点落实海绵城市、无废城市理念,筑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打造韧性新城典范。
风貌特色 形成“一城一意象”
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五个新城”将对应最具活力、最便利、最生态、最具特色等发展要求,形成四方面策略。
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介绍,“最具活力”旨在打造中央活动区,将新城中心打造成为功能更综合、特色更突出的城市副中心。促进产业社区向综合功能城区转变,促进居住片区向复合街区转变。
“最便利”体现为营造更方便优质的出行体验,做优街区的公共服务功能,系统推进实施新基建,在新城率先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新城”。
在“最生态”方面,坚持低碳韧性,增强电力、燃气等生命线系统的快速修复能力,提高城市空间布局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样板。
“最具特色”,其核心是塑造个性魅力。许健强调,未来城市不是“千城一面”,要注重体现新城的特色风貌,通过加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以及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塑造尺度宜人、疏密有致的整体空间格局,打造“一城一意象”。■史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