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创新杨浦”迈向“创智杨浦”——
“环同济”2.0版:推门遇见未来

  ▶从“建筑设计一条街”到“知识经济圈”

  环同济2.6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3000余家设计类企业、3万余名从业人员

  2020年总产出达495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10倍

  ▶努力实现“个十百千万”的战略目标

  “个”:建设1个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示范区,全力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在环同济汇聚-融合-聚变

  “十”:扶持1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强、引领产业方向的龙头企业上市

  “百”:结合数字化转型,搭建100个以上的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

  “千”:培育1000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中小创新企业

  “万”:集聚10000名以上包括院士、学科带头人、设计大师等在内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积极推进“三城、三区、三力”的行动计划

  “三城”:继续深化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构建“城市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城市”

  “三区”:围绕建设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上海未来生活引领区,努力形成三种区域示范效应,提升环同济功能集聚度和品牌显示度

  “三力”:加快打造“设计+”产业链,着力扩大竞争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着力激发新动力;打造特色创意街,提升环境吸引力,切实强化环同济发展能级

  ■记者 张蓓

  门外是当下——盎然高校里的葱茏岁月、温情弄堂里的律动声响、熙攘街道上的车水马龙;门内是未来——新材料的应用、未来出行方式、未来办公模式、未来众创空间、人工智能概念等未来生活形态。许多为社区发明的创新实践,都在这个街区的实验室中诞生——位于四平路1028弄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是杨浦区域内高校与社区互融共生的一次大胆尝试。

  在杨浦这片双创热土,多个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产业集群。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的兴起,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个十百千万”:

  各类创新要素汇聚、融合、聚变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最早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是杨浦自发形成的一个较为成熟的设计行业集聚圈层。2006年,杨浦和同济大学共同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正式开启了“区校联动”推动产业发展的进程。

  从“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环同济依托同济大学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技术资源,促进建筑与环境设计产业快速崛起,2020年总产出达到495亿元,已成为杨浦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的响亮名片,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动力引擎。

  日前,记者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获悉,环同济将全力建设知识经济圈2.0版和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区,围绕打造千亿级现代设计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个十百千万”的战略目标。

  “个”即建设1个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示范区,全力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在环同济汇聚-融合-聚变。“十”即扶持10家以上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性强、引领产业方向的龙头企业上市。“百”即结合数字化转型,搭建100个以上的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千”即培育1000家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中小创新企业。“万”即集聚10000名以上包括院士、学科带头人、设计大师等在内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共建、共赢、共享:

  打造没有围栏的“公共客厅”

  多年来,杨浦围绕“共建、共赢、共享”的理念,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惠企助企政策,推动环同济从“小企业小生态”成长为国内现代设计企业最多的集聚区。

  探索“共建”——

  杨浦深入推进“三区联动”和“三城融合”,通过厂房置换、旧区改造等多种方式“腾笼换鸟”,盘活宝贵土地资源,支持大学就近拓展,共建大学科技园区。在和同济大学的共同努力下,环同济生动实践了“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理念,创造了“政府引导、学科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模式。

  实现“共赢”——

  目前,环同济已形成以六大设计集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遍布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设计产业链。环同济2.6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3000余家设计类企业、3万余名从业人员,2020年总产出达到495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10倍。环同济不仅成为中国大学产学研和学科建设的杰出示范,也成为了推动传统工业城区向科创城区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

  积极“共享”——

  社区到底是创新的终端还是创新的源头?这是多年来区校双方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近年来,一批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的师生,走进杨浦弄堂、扎根基层社区,推出了一大批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的“三微”治理项目,打造了NICE2035、“创智农园”“百草园”“睦邻门”等颇具特色的品牌项目,为社区居民、创业人群和广大师生打造了没有围栏、生机勃勃、舒适温馨的“城市公共客厅”,受到了广泛赞誉。环同济内的社区是大学师生成长锻炼的舞台,大学也为更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贡献了专业力量。

  环同济的快速崛起是杨浦奋力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缩影。数年来,高校集聚的杨浦通过承接高校综合智力资源溢出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跨越。

  三城、三区、三力:

  站在新的起点,探索新的可能

  站在新起点,杨浦和同济大学将进一步深化区校合作体制机制,探索新一轮区校战略合作协议,除了重点突出设计产业外,还将丰富“设计+人工智能”“设计+区块链”等产业领域。据了解,杨浦正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增长极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创新源,在环同济这方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业活力迸发,年均增长率高达15%;辐射能级跃升,业务遍及国内国际。杨浦将在政策上支持环同济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

  2.0版的环同济将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从建筑设计向创意设计、工业设计、生态设计、海绵城市设计延伸;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上海未来生活引领区,拓展在社区更新、社会治理、美丽家园、智慧城市建设的场景应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基于此,杨浦将积极推进“三城、三区、三力”的行动计划。“三城”,继续深化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构建“城市中的大学、大学中的城市”。“三区”,围绕建设世界级创意产业核心区、国家级创新创业集聚区、上海未来生活引领区,努力形成三种区域示范效应,提升环同济功能集聚度和品牌显示度。“三力”,加快打造“设计+”产业链,着力扩大竞争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着力激发新动力;打造特色创意街,提升环境吸引力,切实强化环同济发展能级。

  当前,杨浦正在全力推进“四高城区”建设。杨浦也将持续加大环同济、滨江、大创智、大创谷四大功能区的建设力度,加速形成并持续发展现代设计、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持续推进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推动“创新杨浦”向“创智杨浦”迈进。

  制图 孙诗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文化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环同济”2.0版:推门遇见未来
打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综合环境
清明假期文旅市场安全有序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环同济”2.0版:推门遇见未来 2021-04-08 2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