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残障人士可以参与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但在就医等较为复杂和紧急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感到无助和力不从心。为了让残障人士能有更好的就医体验,杨浦区中心医院推出助聋导诊,依托高校志愿者团队,为聋哑人提供陪同服务。
4月1日起,每周二下午,医院都会安排高校志愿者,协助聋哑人就医。对于在其他时间有需要的患者,也可提前与医院预约。而这项服务的持续推进,和一位聋哑老人的经历有关。
治疗的同时也要给予人文关怀
近日,郭火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杨浦区中心医院复诊。从进入大门开始,就有志愿者上前指导他进行挂号。“他说什么?”“他说晚饭吃的是面。”“跟他说不一定非要是面食,现在什么都可以吃了,再去查个血。”在就诊、检查的过程中,也有一位懂手语的志愿者全程陪同,协助郭老伯和医生开展“精准沟通”。
郭火根、李美琴是一对聋哑人夫妇。去年11月,郭老伯因直肠癌术后随访,来到杨浦区中心医院就诊。没想到,医生在给郭老伯做胃肠镜检查时,又在他胃部发现一个肿块。得知自己再度患癌,郭老伯一下子崩溃了,伤心得直掉眼泪。李美琴在一旁也急得手足无措。“当时特别想不通,上天为什么要对我这么不公,心里又无助又害怕,感觉生活失去了希望。”郭老伯打着手势告诉记者。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胃癌属于比较早期的,通过一个微创手术,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预后效果,目前我们医院腹腔镜微创手术率超过80%,对此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杨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林谋斌解释说,“但除了医疗技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愈非常重要。因为他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顾虑,所以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人文关怀,光靠写字板沟通就有些力不从心。”
一位“感同身受”的手语翻译
于是,医生们通过社工部,联系到了上海理工大学志愿者汤祯昱,担任郭老伯、李阿姨的手语翻译。郭老伯住院期间,小汤时不时通过视频聊天开导郭老伯,给予他情感上的抚慰。在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和志愿者的翻译下,郭老伯打消了恐惧心理,顺利进行了手术。术后,社工部的工作人员经常看望郭老伯。当得知郭老伯喜欢足球,大家还特地找来好多体育类报刊,帮助他转移注意力。
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老两口格外感动。“十分感谢医生们的关心和照顾。我们算幸运的,可以通过写字来沟通,还有不少聋哑人不识字,日常沟通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在看病的时候,有翻译非常重要。”就诊结束时,李美琴紧紧握着小汤的手不放。
让李美琴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手语翻译汤祯昱其实也是一名听障人士。小汤从小学习唇语,并依靠助听器练习发音。在与医生的沟通中,小汤的眼睛始终不离开医生,生怕错过一个关键词。“我跟郭老伯他们的困惑其实是一样的,比如去医院、火车站,如果人们戴着口罩讲话,或者是语音播报,我就没有办法了解相关信息,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小汤告诉记者,自己在大学学习手语,就是希望能帮助更多听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