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送他们回家

  ■记者 汤顺佳

  “谢谢大家。接下来的生活,哪怕自己一个人,也会努力好好过。”宣蕙兰(化名)离开杨浦区救助站的那天,当着社工们的面哭了。

  这是杨浦区救助站今年送走的第24位本市户籍流浪乞讨人员。原本,救助管理工作的重点服务人群应为外省市来沪的流浪乞讨露宿人员,但近年来,持有本市户籍、迫切需要临时救助的人却越来越多。区救助站在主动接纳他们的同时,跨前一步,为发现、接收、接回的本市户籍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医疗救治、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服务,为他们打造一个临时的“港湾”,并帮助他们寻找家的方向。

  破冰:让她留在从小长大的地方

  58岁的宣蕙兰是今年3月12日太仓市救助站社工护送来的。那时,她刚刚结束了在太仓为期三个月的心理治疗。

  宣蕙兰的户籍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却在太仓住了半辈子。宣蕙兰曾有过一段不快乐的婚姻,早年离异后,有一个儿子随前夫生活,而她迁居太仓市,过起了独居生活。去年12月,因疑似精神病发作,宣蕙兰被送往太仓市救助站,并在当地接受治疗,直至康复。辗转来到区救助站后,宣蕙兰整天披头散发,精神恍惚。

  “她不跟我们说话,也不表达诉求,像是在抗拒什么。”区救助站站长居加定说,“我们的任务就是‘破冰’,一点点了解她,送她回家。”陪聊、陪散步、陪看电视……社工们的关爱让宣蕙兰渐渐卸下心防,透露了家里的情况。同时,定海路街道联系到了她在上海的家人。宣蕙兰表示,她年纪大了,无法再承受一次次长途跋涉,想留在上海,留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于是,定海路街道为她申请了综合为老补贴,办理了退休金,在征求其意愿后,让她在上海的养老机构安度晚年。

  解困:帮他开启新生活

  与宣蕙兰不同,55岁的郑强(化名)是主动上门求助的。他走路一瘸一拐的,行动不便。郑强的户口原本落在殷行街道,却在年轻时因几次房屋交易进行了户籍的迁入迁出,在2003年,成了“袋袋户口”。此后多年,郑强一直作为搭台工人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直到两年前,一次搭台现场的意外,让他丧失了劳动能力。

  根据现有政策,像郑强这样的“袋袋户口”人员应由迁出地街道服务办负责接收。然而区救助站与殷行街道联络后发现,郑强既无身份证,又无户籍、银行卡,导致街道也束手无策,没法为他办理“低保”。而让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独自出门办理证件、银行卡等,着实有难度。因此,区救助站将郑强接受进站,对其开展临时救助的同时,带着他补办身份证、恢复户籍,并办理银行卡,这样前前后后大约用了1个月时间,社工们终于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最后,殷行街道帮郑强办好了“低保”补助,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离开救助站,郑强的新生活开始了……

  建立信息库统一管理

  据介绍,目前,区救助站已建立本区户籍流浪乞讨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做好信息对接和人员接收工作,对已经返家的,组织人员定期回访,了解其家庭状况;对存在生产、生活及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困难的,将其详细情况通报给街道服务办;对确已无家可归的,站方主动接收,并协调街道妥善安置;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将送返本区的精神障碍患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肢体和智力残疾人员、反复流浪乞讨人员等纳入信息库统一管理,并将送返人员花名册通报给街道服务办,组织人员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进行回访,原则上回访频率不低于每两月一次,回访期不少于一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旅游
   第08版:专题
全力提供接种服务 构筑防疫安全网
图片新闻
我们,送他们回家
生平的第一个生日,她这样度过
确保非法客运整治落实到位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我们,送他们回家 2021-04-15 2 2021年04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