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申佳琦
每周三上午9点开门“营业”,专业法律工作者现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被社区居民称为“金牌调解”……
定海路街道第一睦邻中心有这样一家工作室,名叫“婆婆妈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总部设在定海路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2016年起在街道第一睦邻中心设立分部。几年来,工作室一直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养老监护、债权债务、人身损害赔偿等。
“比起在家看电视,我更想发挥余热”
曾任杨浦区法院四级高级法官的倪文秀,退休已十多年。每周三准时上任工作室“金牌调解员”,已成为他的新“工作”。“比起在家坐着看电视,我更想发挥余热。”倪文秀说。
倪文秀已在“婆婆妈妈工作室”开展志愿服务两年有余。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参加志愿服务,倪文秀说:“我以前主要负责法律文书的审核、案件重审工作,我热爱法律、拥护法律。如今,在社区法律咨询类工作室工作,面临的是‘遗产分配’‘邻里矛盾’‘家庭问题调解’等,虽然跟以前的工作内容有所不同,但我又找到了服务人民的动力。”
定海路街道第一睦邻中心的社工崔晓庆说:“虽然倪老师已经70多岁了,但工作的劲头毫不输给年轻人,而且聊起娱乐生活、社会热点,和年轻人沟通也没有障碍。”
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倪文秀共接待了三位法律咨询人,他们均来自第一睦邻中心附近的小区。针对“遗产分配”“劳动合同”的咨询,倪文秀按照工作流程,一步步填写咨询问题单、意见单,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相关法律条例。
创新模式,增加“上门巡诊”
在“婆婆妈妈工作室”,倪文秀并非“孤军奋战”,他有一整个团队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从事工会工作多年的葛老师、从事法院调解工作多年的王老师,他们在退休后都投入了“一线工作”。而拥有律师、志愿者“双重身份”的邓老师则是团队的带头人,积极策划法律咨询的社区活动。
据了解,为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工作室还创新模式,将“公开性”的咨询接待打造成“私密性”的咨询服务,充分尊重每一位咨询人的隐私。“其实,很多人来到工作室,他们不仅想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还想找一个释放心灵的出口,倪老师会细细倾听他们的难处,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社工崔晓庆说。同时,工作室增加“上门巡诊”,对于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等确有法律需求的居民,送服务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