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歆瑜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震颤、运动迟缓、姿势不稳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帕金森患病率约1.7%。
60名志愿者,5年时间,12版“导引方”,助力一批又一批帕金森病友,重燃生活斗志。上海体育学院有这样一支“知帕不怕——生命活力加油站志愿服务队”。他们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养生功法开发运动处方,为帕金森疾病的康复提供具有中国标识的方案。该团队也获得了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的支持。
从单纯的看医吃药,到医体结合
2016年的夏天,源于一次相关课题研究,让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教授王震下定决心,带领自己的学生为患有帕金森病的老年朋友,开展运动康复的志愿服务。
王震带领的“知帕不怕”志愿服务队,针对帕友们常见的慢、抖、僵,以及大家锻炼后反馈的信息,开展“处方研讨会”。经过5年不断地修改、补充,如今形成的“帕金森病患者导引方”已是第12版,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帕友运动指南,为帕友进行康复锻炼提供理论和方法保障。
“针对具体的动作,我们从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里面提取一些比较经典的、有效的元素组合在里面。”王教授向记者介绍道,“重心不稳的状况下,我们就特别用到了五禽戏里面熊晃的动作,通过这种提髋、落髋、震动、前后摆臂,使得帕友在练习过程中,改善稳定性。平衡不太好怎么办呢?我们用金鸡独立、金鸡报晓,甚至还有一些五禽戏的鸟飞动作等组合到里面,让帕友练习。”
70岁的周振尧是首批锻炼营学员。回想第一次踏入训练场时,他颤巍巍得连路都走不稳,情绪焦虑不愿与人交流,对“体医融合”的方式也将信将疑。
为了让周振尧尽快融入团队,大家推选他当了个“小官儿”,做班长带头锻炼。
患病十二年,如今周振尧依然只有初期患者的症状,不仅维持药量不变,还能无障碍地独立生活,“没锻炼之前我走路往前冲,出门要用拐杖,要家人陪伴。要不然就容易摔倒。现在你看我们很多帕友,自己带了拐杖,不要家人陪伴都过来了。”
坚持科学锻炼,让帕友们的状态越来越好。20年帕龄的高莎丽,患病初期平衡力差、常摔倒。她说,自己患病多久就锻炼多久,“因为单一的吃药治病,效果并不理想,还是肢体僵硬颤抖,坚持运动后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在现场,记者和帕友们一起见证了高阿姨的跳跳绳、一字马。
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振国表示:“现在有很好的药物治疗,比如说缺少了多巴胺,那我们就补充左旋多巴,但是在补充左旋多巴过程中,药物有药物的副作用,同时它也有药效不够的情况,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更好地保证药效,同时改善帕友的生活质量呢?”于是,他们跟王震“一拍即合”,跟体育、武术结合起来,“现在有太极、五禽戏,有创新型五禽戏,还有抖空竹也参与这个项目。从对疾病的认知,和医体结合训练过程中,帕友的精神状态得到很好的提高。”
希望为更多帕友提供中国锻炼方案
通过体育与医疗的合作,越来越多的帕友认可了科学锻炼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不断凝聚力量”是志愿小队长郭威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说:“干预过程当中,真心的、实意的,看到患者叔叔阿姨通过锻炼,发自内心的那种开心和快乐,感觉我们的活动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感觉把他们从绝望中拉出来一样,给我心中触动特别大。这是我坚定走下去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吧。”
五年来,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开设了10个线下“知帕不怕生命活力”站点,受益帕友超过千人;定期开展线上帕金森科普讲座和义诊活动,受益人群超20万人。
2020年,“帕金森康复锻炼营”得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立项,获得“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志愿服务队发起人王震表示:“最近有一个百站万人计划,希望一百个站点跟一百个街道合作,一个站点如果能服务一百个人,那就是一万个人。如果后续这种模式能够得到政府的认可、帕友的喜欢、企业的赞助,后续就不断地扩展开去,从上海到长三角,甚至全国,为帕友的康复锻炼提供中国式的锻炼方案,也是在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