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书面作业变少了,周末不用再“赶场上课”,“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羊”。
“双减”,是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追求育人的高质量。“减”负担也要“涨”兴趣,一方面,学习和学业提质增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杨浦如何让孩子们在兴趣爱好中乐享童年?
■记者 高靓 王歆瑜 文茜婷 毛信慧
“课后不一YOUNG”家庭越来越壮大:水上交通安全课“驶”入校园
自10月中旬起,团区委便开启了“课后不一YOUNG”——杨浦共青团助力“双减”工作,积极组织区域单位团组织的青年走进校园,为“三点半”“四点半”课后活动配送公益课程。近来,杨浦“课后不一YOUNG”家庭越来越壮大。
乘船有哪些安全规定?救生圈、救生衣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安全标志分别代表什么?下午4点半,生动有趣的《水上交通安全知多少》课程在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开讲,授课老师是杨浦海事局工作人员张可成与刘梦跃。
考虑到学生们的年龄及接受能力,张可成与刘梦跃通过图片、PPT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水上交通安全应知应会的基本常识,并着重强调了水上逃生技能、乘坐渡船注意事项等。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台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们都认真思考、积极抢答。“这些都是平时上课学不到的知识,很有意思。课程也让大家提升了水上交通安全意识和水上事故自救能力。”一名学生说。
“在乘坐小型客渡、渡船、游园船时必须要穿好救生衣,那你们知道穿戴救生衣的第一步是什么吗?穿戴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一定先要检查救生衣的浮力袋、领口带、腰带等是否有破损,穿着时需要注意将配置了救生衣灯、反光膜的一面穿在外面,以发挥求救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将救生衣的带子打个死结,扣子要扣牢……”为便于孩子们记忆,两位老师还带来了儿童专用救生衣,一边讲解注意事项,一边手把手教授救生衣的正确穿戴方法。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上台,尝试独立穿戴救生衣。“自己动手去摸、去实践,在沉浸式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掌握水上救生知识。”张可成说。
记者了解到,早在几年前,上海海事局便开始走进校园,普及水上安全知识。此次,上海海事局专门制作了卡通动画片,直接参与“双减”志愿行动的杨浦海事局则对教具进行了升级,购置了儿童专用救生衣,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发了两套课程,因材施教。
“为更好地助力‘双减’,我们组建了杨浦海事局‘海星’志愿者团队,团队中有10余名教员负责前往各个中小学配送相关课程。后续将更加紧密对接团区委,走进更多学校,进一步丰富杨浦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杨浦海事局团委书记孙斌说。
社区“课后大礼包”干货满满:动静结合,还将按需“扩容”
开鲁新村第二小学的课后看护项目多达19项,包括体育类、文化类、非遗类等。其中的一部分课程是殷行街道主动对接,向学校进行输送的。其实,早在2019年春季,殷行街道就尝试开展传统文化课程进校园活动,当时是为破解学生课后看护难题。如今,“双减”政策落地,街道进一步加强社校联动,调研需求后,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送上多姿多彩的“课后大礼包”,助力“双减”,让更多孩子受益。
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在传统学科类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近日,专业老师手把手教学、一对一讲解的篆刻课就走进了开鲁新村第二小学的课后时光。
学习篆刻对五年级的张殷豪来说,可不是随便玩玩,“篆刻能让我心定下来,也能锻炼我的注意力。这个学期学的是水印上石法,有难度,但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不放弃,总会成功的。”
室内是安静的指尖艺术,室外却是一番热闹景象。操场上,太极拳一招一式打得有模有样,打篮球你攻我守展开对抗,蹦蹦跳跳的艺术体操活力四射……“健美操课我们是每个星期开展一次,孩子们很喜欢。回家后还跳给爸爸妈妈看,今天学了哪些动作。而且学校一有活动,就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表演。”授课教师陆晴芬告诉记者。
“街道给我们提供的篮球、健美操、篆刻等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丰富多元的课后服务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全面发展。目前,社区与我们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后续会基于学生需求,进一步扩容‘课后大礼包’。”开鲁新村第二小学校长徐晶说。
记者从殷行街道了解到,每周一至周五,街道不间断配送篆刻、旱地冰球、武术、花样跳绳、活力面塑、沪剧、健美操、五禽戏、篮球等多类课程进校园。目前已覆盖辖区的9所小学和2所初中。
周末与网红驿站有个约会:在“变色魔法”中踏上奇妙的科学之旅
“大家吃过紫甘蓝吗?其实紫甘蓝除了食用价值外,还可以用来做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周末,在“科学天团”的带领下,一群8-12岁的小朋友在杨树浦驿站电厂党群服务站踏上了一段奇妙的化学之旅。
近年来,杨树浦驿站电厂党群服务站相继发起了“四史”教育、童画杨树浦、“复兴集”系列演讲等多个活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驿站”。这次举办的复兴集第七期活动——科慕·科学奇想营,旨在通过开展公益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儿童在周末走入公共空间,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打造高质量的亲子品牌。
将紫甘蓝粉加入酸、碱溶液中,溶液分别变成了黄色和红色,再将酸、碱按不同比例混合,溶液又呈现出蓝、绿、紫等颜色……“这是为什么?”“是有什么魔法吗?”一场“变色魔法”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随后来自科慕公司的科学家讲解了“魔法”的原理。原来,紫甘蓝含有花青素,这种物质可在不同的酸碱性下呈现出不同颜色。
“真实的科学世界就是这么神奇,比魔法还要厉害。”在家长与科学家的帮助下,孩子们也过了一把“小小科学家”的瘾。通过观察、聆听、动手,他们不仅能沉浸式体验科学小实验,还可以在与“科学天团”的互动问答中,探究神奇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一次穿上实验服,戴上实验眼镜,看见了酸碱溶液不同比例下的颜色变化,原来科学这么有意思。”陈宇涵小朋友说。一位家长也表示,这样的实践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希望公共空间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音乐能听也能看:为孩子打造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
音乐,可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连接历史记忆与中西文化。今年8月,郎朗音乐世界正式入驻杨浦滨江,为“生活秀带”注入情感活力。
近日,上海郎朗音乐世界迎来了一批“小客人”。漫步在音乐的殿堂,在钢琴前打卡合影,学习音乐会礼仪知识,在“会发声”的绘本故事中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是由杨浦区妇联联合郎朗音乐世界举办的“亲子阅读+艺术”公益主题活动。
“哆是那一只小母鹿,来是金色的阳光,咪是称呼我自己……”李想和李念兄弟俩都很喜欢音乐,平时哥哥在家练琴时,弟弟就喜欢趴在一旁听。时间一长,哥哥的拿手曲目弟弟都会哼唱。当天,兄弟俩各有收获。“我很喜欢贝多芬的故事,因为他十分坚强。”李想说。
当前,杨浦正全力推进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建设。示范区西起杨树浦路秦皇岛路,东至杨树浦路贵阳路,全长5.5公里,涵盖世界技能博物馆、皂梦空间、大桥公园、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等34个儿童友好服务点。郎朗音乐世界致力于让更多孩子和音乐爱好者在听、看、演、奏的过程中,塑造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和情操,放飞梦想。
“我们希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音乐赏析课主讲人、上海郎朗音乐世界教师葛思蕾说,“让小朋友觉得自由,这样他们可以自己发掘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给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
据悉,依托杨浦滨江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未来,区妇联还将组织开展“儿童+技能”“儿童+艺术”“儿童+教育”“儿童+参与”“儿童+科普”“儿童+阅读”“儿童+体育”“儿童+游乐”等体现儿童友好、凸显杨浦滨江特色的系列活动,形成“儿童+”系列活动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