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如何进一步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家门口服务朋友圈”持续上新

  本版部分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便享受美好生活,对于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效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今年9月,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开幕式上,《“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宣言》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指以15分钟步行范围为空间尺度,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大城小圈”将给市民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家门口”服务的便利总能暖到他们的心坎里。近几日,杨浦各社区又为“家门口服务朋友圈”上新了。

  ■文茜婷   高靓   宗禾

  家门口的爬楼机:一键升降,“上下楼自由”不是梦

  上下楼,看似事小,却与居民的幸福感密切相关。日前,定海路街道引进了一台“爬楼机”,安装在顺平路67号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我的第一感觉是很舒服,爬楼速度也不快,特别是到了转弯处,很平稳。”王阿姨今年83岁,去年冬天,她不慎摔了一跤,腿上落下了病根。她需定期去医院做理疗,如果坐轮椅下楼,就必须几个人一起抬下去,费时又费力。

  只见王阿姨坐在轮椅上,周围有护栏保护,工作人员按动下降按钮后,她便随着平台缓缓下滑,很快便稳稳到达了一层。平时,中心也会使用“爬楼机”,帮助老人前往餐饮娱乐、日间照料等区域。“以前想下去晒晒太阳都觉得很困难,现在,上下楼难题不存在了。”殷先生今年64岁,因为疾病平时都得坐在轮椅上,现在有了爬楼机的帮忙,殷先生也能“走”出休息区,参加中心的各种活动了。

  据了解,这台“爬楼机”,全名叫曲线斜挂轮椅升降台,最大可承重225kg,按照扶手上的导轨路线运行,不用时可折叠放置,不影响正常空间的使用。

  2017年,定海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但由于房屋结构等原因一直未能安装电梯,住养老人及其家属一直反映生活不便。为更好地服务老人,今年,街道出资购置了这台“爬楼机”。在“爬楼机”投入使用前,为确保安全、熟练地使用机器,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接受了专业培训。

  “因为腿脚不便,很多老人就不愿意上下楼,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有了‘爬楼机’,不管是上医院还是下楼晒太阳,老人们都不犯愁了。”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家门口的药房:看病再也不用“折返跑”了

  家住铁村小区的李阿婆患有慢性病,一直以来都是在政化路269号家庭医生工作站就诊取药。这次就诊她惊喜地发现,看完医生后能直接在站点拿药了。“虽然住得比较近,但跑两次总有些麻烦,现在看完病之后再也不是两手空空地回家了。”李阿婆说。

  近日,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工作站有了新变化,药房正式启用,就诊、付费、直接取药一次搞定,服务升级,让居民告别了过去看病要“折返跑”的窘境。

  走进该家庭医生工作站,一眼就能看到新药房,2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有序摆放着各类常用药,两名医师一刻不停地为居民取药、发药。

  看病、拿药跑两次,是典型的“急难愁”问题。据了解,五角场街道辖区内共有7个家庭医生工作站,政化路269号家庭医生工作站周边居民区较多,承担了辖区内30%的接诊量。在此之前,该家庭医生工作站因场地有限未设药房,居民看完病后无法当场取到医生所配药品,需等到下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送来后,才能取到。为尽可能方便居民,今年3月,五角场街道开始计划对站点进行改造。

  那么站点该怎么改?为此,五角场街道召开了多次协调会、现场会,听取街道社区管理办、服务办、宣文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方意见和需求,对房屋改造的设计方案再细化,对房屋的测算再精确,最终决定割让毗邻站点的睦邻小厨的一部分场地,对家庭医生工作站进行扩容装修。由于家庭医生工作站对面就是五角场小学,为不影响教学,五角场街道将施工安排在暑期,于7月正式开始施工。此次,除了增设药房,还对预检台进行了改造,并追加了屋顶吊顶引流项目。

  经改造,该家庭医生工作站的面积已达202平方米,较之前增加了16.31平方米。原先的收费窗口成为了取药窗口,预检台占地也更大了。“没有药房之前,每天下午来取药的居民排成了长队,站点还需安排几名护士留守,分发药品。现在,居民白天看完病直接把药取走,下午护士不用留守了,站点的所有医护人员都可以走进社区开展入户诊疗服务。”五角场街道宣文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悉,接下来,街道还计划对辖区内有条件的家庭医生工作站进行相关改造,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

  家门口的儿科门诊:三甲医院专家“空降”社区

  为满足社区儿童的就诊需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江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在新华医院和杨浦区卫健委的支持下,新华医院儿科专家对接社区全科医学,共同建立全科专科联合儿科门诊。12月2日,新华-江浦全-专联合儿科社区门诊正式开诊。

  当天,门诊迎来了第一位小患者。

  宋阿姨4岁的孙女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原来带孩子看病,孩子的父母总有一人要请假陪伴,我们老人也得跟着看护小孩。到了季节交替时,三级医院儿科常常爆棚,还要担心交叉感染,有了新华-江浦联合儿科门诊,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小孩看病难的大问题。”宋阿姨激动地说,“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新华医院的专家门诊,既方便又放心。”

  据介绍,新华-江浦在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社区标准化门诊”的基础上,通过前期中心全科医生到新华医院儿内科专家吕婕门诊一对一跟师,全面提升全科医生儿科诊疗实力。每周四下午派出资深儿科专家现场坐诊,专科医生联合全科医生,统一诊疗常规、统一专业培训,统筹转诊会诊、统筹特检项目、统筹儿童健康管理,让社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同质化的服务,增强区域内广大家庭的获得感,推进儿科医疗分级诊疗逐步实现。

  家门口的“法律大餐”:流动法律服务工作站“搬”到普法现场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但面对复杂艰深的法律条文,普通市民往往“一知半解”,如何正确普法,让法治宣传深入人心?12月3日,由四平路街道举办的2021年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暨“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聘任仪式在紫荆广场举行,“超有料”的“法律大餐”被送到居民家门口。

  “遭遇高空坠物被砸伤怎么办?”“楼道里的广告收入归谁?” 现场,资深人民调解员为大家答疑解惑,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同时,通过悬挂法治宣传横幅、展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援助法》宣传展板,发放“八五普法”、《民法典》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四平社区银龄歌唱队带来的法治文艺演出,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倪先生是歌唱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此次演出的曲目都是精心挑选的,希望寓教于乐,让大家在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四平路司法所还将流动法律服务工作站“搬”到了活动现场,联合杨浦区税务局和同济大学法学院,提供咨询服务和政策讲解,引导居民依法维权。“现在高空抛物已经入刑了,有了法条规定,头顶上的安全也有了保障,要懂点法律,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居民张阿姨告诉记者。

  此外,23名“法治带头人”、69名“法律明白人”在现场亮相,他们将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骨干力量,引导居民走近法律、了解法律、用好法律。

  此次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50余份,接受咨询20余人次。据悉,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四平路街道还将开展宪法进机关、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系列宣传活动,打好普法宣传组合拳,让宪法精神走入千家万户。

  家门口的“涂鸦墙”:城市“微更新”专注于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感

  快递小哥、练武术的小女孩、小卖部的营业员……这些生活在你身边的人物出其不意地“跃然”墙上,宛如播放连载漫画,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会不会有惊喜?

  这是赤峰路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老旧破落的墙面被粉刷一新,变成“城市涂鸦墙”。上面的作品,是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外籍教授苏雅默(Jarmo Suominen)和市民的合作成果。苏雅默来自芬兰,2020年上海市白玉兰奖获得者。赤峰路的改变,是苏雅默在城市“微更新”方面的新尝试。

  初见苏雅默,他从怀里掏出一本红色小本子,他将自己看到的场景、身边发生的故事等看似平淡的事物,随手画在本子上。“像这样的本子,家里已有20多本。”苏雅默说。

  任职同济大学后,苏雅默以四平路社区为对象,深入开展“学校作为服务平台(School as a service)”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逐步应用于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环境与能级。

  除了墙体,电线杆和变电箱也成为涂鸦空间。“京剧脸谱的灵感来源于身后的餐厅,恐龙是一个小朋友画的……”苏雅默说,这些涂鸦是和社区居民共同创作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不希望人们只是在欣赏图画,而是希望他们有一种“归属感”。看到似曾相识的身边人、身边景,一种“我属于这里”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NICE2035”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起的一个社会创新项目,意为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NICE意味着“美好生活”。在这里,大学与社区、师生与居民、时间与空间,发生着各种各样共创、共生、共融、共享的“化学反应”。“城市‘微更新’不仅仅是翻新,更要专注于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感。”苏雅默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形象
“家门口服务朋友圈”持续上新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家门口服务朋友圈”持续上新 2021-12-09 2 2021年12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