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照进终年遮蔽的窗口,让期盼告别“拎马桶”日子的旧里居民住上敞亮的新家,让被时光遗忘的“沉默少数”获得更美好、更体面的生活,这是杨浦区委、区政府对人民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12月28日,杨浦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全面完成,“旧改大决战”取得全面胜利。
杨浦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等多个“中国第一”。随着时代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以传统工业为支柱的杨浦进入了转型期。但作为典型老工业区,城区面貌旧、底子薄、二级旧里大片存在等情况阻碍着杨浦的转型发展。作为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杨浦区二级以下旧里的总量曾占全市约1/3,改善住房条件成为杨浦居民最急的期盼。
圆梦新居
“以前住的老房子只有20平米,现在住上了88平米的新房。”因为旧改,居民余文琴和钟荣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感慨:“新房子里的生活美好得就像‘做梦’。”与余文琴一样的还有居民贾玉莲,旧改让贾玉莲儿子的婚房有了着落,94岁的母亲也住上了电梯房,“多年的心事终于落地了。”
从“蜗居”到安居,在杨浦,像余文琴和贾玉莲一样的居民还有很多。
今年年初,杨浦启动了“旧改大决战”,新开16个旧改征收项目,截至12月27日,已完成征收户数15508户,超额完成今年旧改目标任务,“旧改大决战”取得全面胜利。
为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自1992年以来,杨浦旧改历经“365”危棚简屋改造、以改造老房老区为重点的新一轮旧区改造、“十一五”旧区改造、征收新政实施四个阶段,已累计拆除二级以下旧里房屋380.28万平方米,为16.35万余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留住记忆
上世纪80年代,作家程乃姗根据自己在杨浦生活的经历创作了小说《穷街》,并被改编成电视剧。“穷街”的原型,就在定海路街道。
2021年,定海有近7000户的旧改。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既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又舍不得老房子里独有的那份沉甸甸的乡愁。于是,居民们把无形的记忆和乡愁用媒介记录保存,珍藏传播,留住宝贵的弄堂回忆。
在旧改过程中,定海路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策划开展了“弄堂烟火情”系列活动,组织专人为居民和老房子、相处多年的老邻居一起合影留念,用口述史的方式收集发生在弄堂的老故事,收集各种老照片、老物件,举行居民座谈分享会,留下美好回忆,记录发展变迁。
这些在旧改拆迁中“挖”到的“宝贝”,将陈列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国际时尚中心党群服务站和杨浦电厂党群服务站,供居民重温市井生活的点滴。
依托“三师三顾问”资源,定海路街道邀请复旦、同济等高校的学科团队参与记录旧改进程,按照“温情旧改、暖心为民”的要求,以纪事、口述史、影像等多媒体手段记录百年里弄历史、居民日常和拆迁过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形成了15万字口述史,记录了居民生活场景和记忆中的定海。控江中学的学生从近百年历史的工厂宿舍走到拥挤的私房,逐渐了解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设计出了一系列有着弄堂生活气息与岁月沉淀的作品。
杨浦模式
30年旧改,只为攻下“天下第一难”,旧改推进的每一个细节成为杨浦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生动的实践。
杨浦旧改一次次提速,这种“加速度”从各个征收事务所的工作中可见一斑。(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平凉53、54街坊,4街坊(后纺三)基地和大桥116街坊(瞿家浜、黄兴路280弄)基地首日签约先后启动,均取得当日签约超99%的成绩。“大桥116街坊仅用40天就完成签约搬迁100%,实现了当年启动当年收尾。”杨浦区第二征收事务所项目经理张旭说,杨浦旧改“加速度”是源于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回应,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无论是一次征询还是二次征询,这几年的签约生效速度越来越快。”
张旭从事旧改工作多年,他说:“和过去比居民的法律意识变强了,能更理性地看待征收,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征收’,早已深入人心。”
自2010年起,杨浦探索在新启动基地引入阳光动迁信息管理系统,居民可以通过触摸屏,查询、了解和掌握安置信息,做到依法、公开、透明、规范。
为切实保障阳光征收(动迁)政策一竿子到底,杨浦旧改工作队伍本着“我为亲人搞征收”的理念,坚持发扬“四敢精神”和“杨浦一股劲”,积极创新,突破瓶颈,从源头上保证征收(动迁)工作更加公平合理,使杨浦旧区改造工作呈现操作透明、公信监督、邻里共建、上下齐心的格局。
此外,每次基地启动前,由街道、法律人士、社区工作者,以及动迁居民代表组成的第三方公信平台,全程参与、协调和监督征收(动迁)工作,形成了律师、居委会干部、经办人、机关干部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同时,探索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窗口”和“旧改基地巡回法庭”,帮助协调居民家庭各类“疑难杂症”,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涌现出了“心桥调解工作室”“老韦调解工作室”等一批优秀的人民调解室。
党建引领
旧改“加速度”同样离不开党建引领。在杨浦各旧改基地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奔走在大街小巷,对基地情况非常了解,和居民也很熟悉,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大桥街道富禄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金剑妹就是其中一员,她多次参与大桥街道的旧改工作。
“化解家庭矛盾,要了解居民心理,靠的是耐心和执着。”随着旧改节奏的加快,很多家庭矛盾需要在短时间内化解。金剑妹通过大量调解工作摸索出经验,将问题前置,在二轮征询、排摸的过程中,率先找出可能存在矛盾的家庭,通过分组梳理、进度追踪,以问题导向为基础,进行分析解决,努力将所有矛盾化解在签约之前。
2010年,随着旧改范围扩大,杨浦将各动迁基地划分为片、块、组,逐步形成了“整体联动、分片包干、层层结对、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旧区改造指挥部、街道干部对口包干联系动迁片与块,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通过点对点、面对面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坚持“邻里互动”模式,形成共建共享效应。引导居民形成相互教育、相互协商、相互促进的共建共享效应,及时化解矛盾,加快签约进度。
在旧改推进过程中,杨浦不断深化旧改征收党建联建,依靠区旧改指挥部、街道分指挥部、征收事务所三级组织架构,发挥区旧改指挥部临时党委、街镇分指挥部临时党总支和征收事务所党支部“三位一体”党组织作用,提高党建服务全区旧改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政策方案统一制定、安置房源统一配置、补偿资金统一筹措使用、征收队伍统一管理,进一步凝聚共识、同向发力,实现了资源统筹整合、工作协同联动,有效推动了旧改工作高效有序。
旧改工作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用真心真情赢得支持,让旧改有速度也有温度。近年来,居民签约率从最初3个月达到85%的生效比例,到签约首日即达到98%以上的签约率,这背后正是杨浦旧改坚持党建引领、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既公开、公平、公正,又换位思考、用心用情的工作理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旧改的目的就是让人民感受城市美好,收获幸福与喜悦。杨浦将继续完成剩余零星二级旧里房屋的改造,不断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