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蔬菜“迷了路”,“送菜小分队”就把它们送回家;志愿者需要防护物资,大家就自发众筹……
“最后一百米”,他们在全力以赴

  编者按

  有一颗心,叫万众一心;有一座城,叫众志成城。

  团购蔬菜包“迷了路”,就把它们一个个完好无损送回家;志愿者需要防护物资,大家就自发众筹;宝爸宝妈缺奶粉和纸尿裤,店内店外携手“保供”……疫情当前,为让生活物资尽快抵达“家门口”,杨浦全力以赴推进保障工作,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

  ■记者 汤顺佳 王子亮 王歆瑜 毛信慧

  蔬菜“迷了路”怎么回家?这个“小分队”秒接单,耗时4小时,跑遍20多个小区

  最近,不少居民忙着“拼团”,蔬菜生鲜组合、牛肉套装、零食大礼包……好不容易参团成功,最高兴的就是收到快递的那一刻。然而等了一整天,都没收到,这是怎么回事?

  4月6日,杨浦居民姜女士向市民服务热线12345反映,此前,她在某平台发起了一场蔬菜团购,有86户居民成功参团。可不知什么原因,“团员”的配送地址全都变成了“团长”姜女士家的地址,且无法撤销与更改配送。

  4月7日下午4点,记者在殷行街道鹏程苑小区看到,团购的蔬菜一包包堆放在门口。市一(1)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志豪介绍,从当天一早开始,就有大量蔬菜包送到这里,总共86份。其中仅1份属于鹏程苑小区,其余的属于杨浦4个街道20多个小区的60户居民。鹏程苑小区无法在封控情况下进行配送,所以目前只能堆放在门口。这么多新鲜蔬菜“迷路”滞留,时间一长,很有可能变质,记者着实有些心疼。

  回到单位后,记者与其他同事商议,能不能帮鹏程苑小区和参团市民解决“迷路蔬菜”的去向问题。考虑到蔬菜保鲜和居民的需求,记者们当即决定帮忙配送。

  在征得单位同意后,杨浦区融媒体中心的王歆瑜、孙培杰、陈涛、王子亮、赵晨亮5名记者安排好手头工作,随即行动起来。

  傍晚6点出发,经历了跑错路、换地址、电话不通等波折,4个小时的不间断努力,记者们“不辱使命”,将这些“迷路的蔬菜”完好无损送回了家。

  自发众筹,防护物资“两小时成团,三小时到手”——“一个顶俩”的苦,居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最近,黄兴绿园小区也有一波团购刚刚结束。而团购的内容,不是吃的,而是防护服。

  “组长,我想报名做志愿者可以吗?”

  “您好,现在暂时不缺志愿者,有需要我们再联系!”

  4月初,黄兴绿园小区里,这样的场景频频上演。志愿者服务组组长正以人员充足为由,拒绝居民们做志愿者的申请。其实,小区并非不缺人,只是受疫情影响,上岗必备的“小蓝”防护服稀缺。

  志愿者服务组组长表示,大家只能减少人力,“一个顶俩”,让当班人员多跑几栋楼,节省防护服。不少“小蓝”几乎是一整天都在随时待命,甚至几过家门而不入。他们的辛苦,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既然我们能团购,能不能为志愿者们也团一批防护服?”这个提议4月8日一经发出,就让团购群里炸开了锅。回复纷至沓来:“当然可以!”“我们愿意!”“我加入!”

  没过几分钟,一个专为志愿者众筹防护服的微信群建成了。在与居委会和志愿者组织对接需求后,居民们分头寻找采购渠道,搜罗供应商的资质、价格、送货方式,并进行列表对比。他们还集思广益,口罩、手套、面罩和防护帽等小件物资也一个不落,把“装备”整套配齐。

  为了让这批防护物资尽快到位,“团长”先行垫付了钱款,这个举动让“团员”们坐不住了,纷纷第一时间把“份子钱”交上。很快,自发众筹防护服的消息传到了社区各个团购群和楼组群,闻讯而来的居民也都要求加入。原计划175人共同承担的“团购项目”,又增加了不少新成员。

  与此同时,这批物资同步启动装配和运输。

  “两小时成团,三小时到手!”在朦胧的夜色中,居委会干部与志愿者代表们一起,妥善安置了这批特殊而温暖的“团购”。

  “小蓝”,是居民对社区志愿者的昵称。在城市按下暂停键的时候,他们主动请战,努力满足居民“最后一百米”的需求。居民们表示,“志愿者一直守护着我们,这次,就让我们来守护他们!”

  记者了解到,这已经不是黄兴绿园居民第一次自发为志愿者购买防护用品,此前就曾有过一位居民自掏腰包采购了一批。居民们都表示,只要有需求,大家还会积极组织众筹。“因为守望相助,同心抗疫,是大家在这个春天异口同声的回答。”

  “哪怕是半夜,我也要起来,把货配好”——是5岁孩子的爸爸,也是“全职客服”

  静态管理之下,母婴等特殊人群的生活物资需求格外牵动人心。

  位于上海中原城市广场的孩子王门店自4月1日起,启动半开放模式,市民通过线上平台可下单母婴产品。

  下午三点,上海中原城市广场二楼,孩子王的大门拉开半闸,几乎每分钟都有外卖小哥入店,询问订单情况。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母婴用品缺口大,宝爸宝妈宅家不能出门,便通过饿了么、美团等线上平台下单。

  疫情当下,门店工作人员只有两名。市民如通过平台直接下单,就需由店员对照找货、核销、打单、打包,耗时很长,发现这一情况后,许多人改为跑腿订单,让小哥直接接单到店,自行选货。记者留意到,现场不少小哥一边选货,一边与顾客进行视频沟通。

  李师傅就与市民余女士保持了十几分钟的通话。“店家人手少,我们做好防护工作进店,帮顾客先挑起来,这样更快、更精准。”李师傅说。

  “您好,这里是孩子王……3罐1段奶粉是吗?有货的,小哥会带给你。”

  店内的座机、店长别瑞的手机,这几天都成了客服热线。电话那头,是焦急难耐的宝爸宝妈。家里奶粉断货了,纸尿裤的库存清了,网上下单有用吗?什么时候能送到?别瑞在电话这头耐心解答。“有时,凌晨都有顾客打电话给我。”别瑞说,“我就是个5岁孩子的爸爸,他们心里的焦虑我完全理解。哪怕是半夜,我也要起来,把货配好。”

  别瑞告诉记者,两种情况的家庭他们优先提供服务:一,孩子已进入紧急情况的,例如已断粮或没有纸尿裤可用;二,孩子因体质特殊,需要特配奶粉的。

  店方建议,需要购买母婴产品的宝爸宝妈,除了在线上平台直接下单、跑腿代购外,也可与小区其他家庭拼团采购,直接联系店方批量发货。

  高校师生一日三餐“科技含量”高——每餐配送量近2000单,无人送餐车落地复旦大学

  继浦东绿洲康城社区、瑞金医院后,4月9日,美团自动配送车保供车队正式进入复旦大学,为校内师生提供一日三餐的无接触配送服务。

  截至目前,美团驰援上海的自动配送车队已落地社区、医院及高校三个场景,累积配送订单超过1万单,接下来还将在政府指导下,继续为最后100米配送贡献力量。

  据介绍,首批进入复旦大学的自动配送车已经过消杀,正式落地本部,配合校内工作人员为全校师生配送早午晚三餐。

  每到饭点,校内志愿者会在食堂门口将餐盒放入车厢,小车根据预设路线,自主行驶至各宿舍楼配送,到了楼下由志愿者取出餐盒。每餐配送量近2000单,单车可承担超200份餐盒的配送。

  入校前,保供车队运营人员已对校内志愿者进行了操作培训,目前自动配送车在校内由志愿者统一管理运营。

  “谢谢上海人的好心和热情”——接力投送,解江浙船民“燃眉之急”

  “谢谢上海人的好心和热情……”正从海事人员手中接过一筐筐物资的江苏船民说。

  4月7日上午10时许,杨浦海事局先后接到3艘停靠在黄浦江浮筒的船舶上船员的求助电话,称已到上海港10多天了,船上物资告急。

  面对他们的“燃眉之急”,杨浦海事局丝毫不敢怠慢,一边多方组织协调筹措,一边排摸辖区其他停靠船舶当前生活物资短缺情况。

  殷行街道在民生物资调配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依然为船民紧急筹措100公斤蔬菜。此外,杨浦海事局又代采购了50公斤大米和食用油等物资。当天下午6点,经海事车辆接驳转运至码头后,由海事巡逻艇“接力”分别投送到了17艘船舶的船员手中。

  杨浦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关注辖区船民基本生活保障需求,及时排忧解难,并与船民们团结一心,共同筑牢水上安全防线。

  记者手记

  日出而动,日落未息。

  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就像天平两端的砝码,如何兼顾,怎样平衡,守护千万百姓平安健康,让大家“宅家无忧”?作为记者,我们正在一路见证……

  4小时,60几通电话,60单蔬菜送到小区门口。殷行、长海、控江、延吉,都留下了我们“送菜小分队”的足迹。橡胶手套磨破了,嗓子哑了,走路也飘了……打通生活物资保障“最后一百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一晚的送菜经历有波折,更有收获。因为深有体会,所以深感理解万岁。同心抗疫,新闻人须臾不敢停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最后一百米”,他们在全力以赴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最后一百米”,他们在全力以赴 2022-04-12 2 2022年04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