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工业锈带”华丽蝶变为“生活秀带”;昔日“两万户”,明日开放性创新型社区;老旧工人新村,焕新NICE2035未来生活方式;10年旧改,193万平方米旧里房屋俱成历史,惠及7.58万户杨浦人;老厂房里,“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机勃发;数字经济多点开花,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历史是奋斗者的坐标系。十年历史一瞬,杨浦抢抓机遇、主动作为,高举人民城市旗帜,书写创新发展华章。
本期带领读者走进各大媒体眼中的杨浦“非凡十年”。
“工业锈带”的华丽蝶变只是起点——杨浦滨江正进一步擦亮“生活秀带”,为未来生活提供范本
微风徐徐,杨浦滨江秋色静谧。芦苇荡、老厂房,锚固的船桩与高耸的塔吊,被精心保留的工业肌理融入自然生态,让百年工业历史从沉睡中醒来。
杨浦滨江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等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近十年,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蝶变。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这为正处在创新发展关键时期的杨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世界会客厅”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无障碍创新示范区近年来接连启动建设,每一个示范区的前缀,都是对未来生活更好可能的探索——作为杨浦建设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的一个缩影,杨浦滨江正进一步擦亮“生活秀带”,为未来生活提供范本。
“无障碍通道上有井盖、箅子时,井盖、箅子孔洞的宽度或直径不应大于13毫米,条状孔洞应垂直于通行方向”。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中,对于一些公共设施细节的考量甚至细致到了“毫米”,而每一毫米的较真,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杨浦滨江的感受度。这样一个妥帖周全的滨江无障碍环境即将呈现于残疾人群体面前——怀德路至明华糖仓之间的1.2公里示范段,计划于本月底完成无障碍标识牌及扶手、坡道等硬体建设。
不同人群都能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得到充分尊重,得到优质体验,感受美好生活。抱着这样的初衷,可满足小朋友“一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也在加紧建设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杨浦滨江将打造300米、600米、900米儿童活动圈,为儿童提供如百草园、共生构架、户外沙坑、篮球场、排球场、轮滑场等具有杨浦特色的室外活动基地。大桥公园儿童探索乐园等多个建设工程项目相继启动,在提升杨浦滨江景观水平的同时,杨浦着力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户外儿童活动空间。同时,与市妇儿工委合作打造一流的、国际化的上海国际儿童中心,并在滨江沿线各商业设施、商务楼宇、党群驿站、文化设施、生态空间等服务点嵌入儿童友好公共空间服务站,形成覆盖滨江沿线全域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格局。
不久,杨浦滨江将迎来一位“老友”——长江口二号古船经整体打捞后将迁移至位于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在此基础上,杨浦滨江将建设古船博物馆,打造以“船文化”为主题,集教育、文化、经济、航运、考古、商业、旅游等于一体的具有多元复合功能的综合中心,这将成为杨浦区历史遗存保护利用的范例之一。杨浦正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的原则,对区域内的毛麻仓库、明华糖仓等工业遗产加强保护研究,通过创新修缮方式,原汁原味地把这些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同时通过强化内涵挖掘、打造文化地标,赋予老建筑新功能,不断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
5个示范区角度不同,却又紧密关联,目标只有一个: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杨浦滨江感受到温暖和善意,让每一个人在这里都能诗意栖居。
推开窗就能闻到创新的气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做创新主体的“最佳合伙人”
常有人这样形容杨浦:推开窗就能闻到创新的气息。
今年7月,杨浦“数字创想家”创新场景大赛在3D元宇宙空间里举行,众多科技企业和大学生们参与共创了不少场景,这些场景将在年底竣工的全国首个数字公园——大创智数字公园中变成现实。从老工业区到如今数字经济集聚区,杨浦走出了一条创新转型之路。
十年间,杨浦加快打开知识创新之门。面对老工业区转型的世纪难题,杨浦借助区内高校集聚的优势,不断推动“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做到“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大创智绿轴”便是典型案例。大学路锦建路延伸至淞沪路三门路,原是一个雨污合流管线区域,杨浦借鉴曼哈顿“高线公园”的建设模式,与沿线企业、高校、开发商等主体深度合作,使其成为一条集工作、人文、休闲、艺术、运动于一体的社交轴线;推动区域企业、居民、工作者以及运营方多方协同,使其成为一个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线性城市花园。
第三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场地,众多创客的集聚地,近200家双创领军企业和极富双创特征的中小企业入驻其中;百年纱厂的老厂房成了为知识工作者打造的Campus创新创业街区……长阳创谷的转型故事,正是杨浦多年来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缩影。
近年来,杨浦坚持拉长“长板”,做创新主体的“最佳合伙人”。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关,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去年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辐射带动等功能。升级优化营商环境5.0版方案,推出150项改革举措和10个特色品牌,全力当好各类企业的“首席服务员、最佳合伙人、金牌店小二、全程护航者”。
创新已成为杨浦的特色标签之一。如果顺着手机上点击率最高的几个App去寻找它们的实体,杨浦滨江一定是最终目的地之一。自“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揭牌以来,杨浦滨江已集聚了美团、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一批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正在向“在线新经济产业首选地”转型升级。
去年,杨浦发布《“长阳秀带”杨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专项政策》,将以“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为引领,用三年时间全力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产业首选地、人才蓄水池、业态创新炉、集成应用场、制度先行区。区相关部门推出适合在线新经济的企业登记注册、多渠道灵活就业、负面清单管理等服务模式和配套政策,聚焦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积极为在线新经济企业发展营造最优的环境、提供最好的服务。
今年初,“在线新经济未来人才实验室”也在杨浦滨江启动建设,预计到2025年,该实验室将吸引10家以上高校、20家以上企业、30位以上行业顶尖导师入驻,孵化40个在线新经济优质项目,培育5000名在线新经济青年人才。
当前,杨浦正以上海市发布的产业地图为指引,抢抓数字化转型重大机遇,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创造数字生活新图景、构建数字治理新格局,全力打造“一带、一区、一圈”数字经济地标,“一带”即“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一区”即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一圈”即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不断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努力形成“大象起舞、蚂蚁雄兵”的产业结构生态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产业空间生态。
挥别旧时光,迎接新生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在“老房原址”展开对话
一人宽、没有扶手、一级只能落半个脚掌的9阶楼梯,对于70多岁的王爱武老人来说,曾是每日绕不开的难题。去年底,随着大桥街道最后一块成片二级旧里以下地块完成征收,王爱武和老伴儿终于告别居住了20年、不足16平方米的老房子。
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是全上海最后留存的成片“两万户”社区。2016年,228街坊以三个100%(居民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搬迁交房率达到100%)高签约率动迁。为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居民们搬出自家的圆台面、八仙桌,置办了一场热闹的“流水席”,共同挥别旧时光、迎接新生活。
作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杨浦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总量曾占全市约1/3,改善住房条件成为了居民最急的期盼。旧改是最大的民生,多年来杨浦举全区之力持续攻坚克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累计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80.28万平方米,16.35万户居民实现了安居梦。特别是去年,先后启动了16个旧改征收基地签约并实现高比例生效,完成旧改征收15508户,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
回顾杨浦旧改历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贯穿在推进旧改的每一个细节里,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品质,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随着区域内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杨浦乘势而上持续深化“城市更新”。
如今的228街坊,原有的12栋“两万户”建筑通过“修旧如旧”方式被多样化保留下来。同时,全新的十七层建筑已拔地而起,将作为公寓住房面向社会开放。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传统与时尚在这里对话。
橘色调的灯光打在阳光棚上,斜坡屋顶一面露在室外遮阳,一面架在屋内形成观光长廊。小院曲径通幽,两旁种满了绿植……位于隆昌路542弄的“定海之窗”,最近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它原本是位于小区内的废弃厂房,经过改造,不仅变成街坊邻里喜爱的地方,也成了杨浦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
此外,杨浦充分调动群众、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城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建设和和美美的睦邻家园。
藏在居民区里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敲开一扇扇看似普通的门户,里面藏着盛产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实验室、艺术氛围浓郁的咖啡馆,或是能引发一场舌尖革命的共享厨房……进出此间的人,是居民,是同济大学的师生,也可能是就在这里工作的创意人员。多年来,杨浦持续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促进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及其所在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正是一个“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典型地带。
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原是一条狭长的“老弄堂”。改造后的街道以面向2035年的生活方式为理念,通过整体规划,引进一批以“创新设计”为龙头、涵盖未来生活各领域的创意实验室。社区成了大学的延伸,大学则为社区提供创意养分;居民的需求成为创新的源头,未来的生活方式开始倒逼创新转化。
在未来生活原型街基础上,一个面向更广领域的“生活实验室”在赤峰路生长起来。同济师生可以在此就社区的现成资源和材料开展科研,社区居民可以进入实验室参加科普活动,甚至参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研究工作。未来,更多的企业将在生活实验室里孵化创意;而这些生活实验室将与附近的居民一起创造新的科技成果,一起提升社区的科技含量,推动大学知识和资源溢出,创造出新的业态和经济模式。
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转型升级,正向“创智杨浦”迈进,未来,杨浦将继续大力弘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不断彰显有情怀、有激情、有境界、有本事的“四有品格”,进一步壮大人民城市发展动力,激发人民城市治理活力,彰显人民城市宜居魅力,把发展的节奏迅速提上来,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
(来源: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