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凡十年·奋进杨浦”——萌芽
诗意栖居,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记者 汤顺佳   王修远 文/摄

  杨浦百姓的生活中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元素。坐拥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湿地、市区唯一的规划生态岛屿、市区唯一一座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4A级国家森林公园的杨浦,正在打造“公园城市”。

  2021年《杨浦区2021-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印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质量核心,系统治污;坚持改革创新,多元共治,被列为杨浦未来三年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绿色转型,成为杨浦发展的关键。

  公园城市:“推窗见绿”

  曾几何时,杨浦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工业大区”。滨江一带厂房林立,根根烟囱高耸入云;城区内老工人新村集聚,居住密度高,公共资源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缺绿”成了居民们的烦恼。

  到2020年,上海城市公园数量已突破400个,周末节假,各大公园迎来无数游客。在上海一阵阵“铺绿”浪潮中,作为上海最大的中心城区,杨浦全力为市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居民从曾经的“无青可踏”,到如今的“推窗见绿”。

  运动健身,乘船赏景聊天,杨浦公园是周边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首选地,公园树木种植密度高,绿植经过精心设计,夏日遮阳,绕着公园的大道走一圈,90%以上的路程都晒不到太阳。“公园里好像是另一个世界,步入后身心都变得轻快起来。”市民徐先生表示。

  杨浦公园内还有一座荷花池,每年夏天荷花睡莲婀娜多姿,引人驻足。近年来,园方定期举办荷花睡莲展,新增缸栽及品种花卉,爱花的居民在此欣赏交流、摄影拍照。公园宜人的景色,拉近了社区居民们的距离。

  富有魅力的生态环境,也为文艺活动注入别样的趣味。被誉为都市“绿宝石”的共青森林公园有一本万事历,上面记载着这些年来园内举办的文艺活动。除了“都市森林百花展”“市民新春水仙花展”“上海菊花展”“芳香植物展”等“四季花展”外,“都市森林狂欢节”“共青森林啤酒节”等活动同样吸引了无数游人入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之间,一场场草坪音乐会将经典曲目搬到市民身边。人们随着乐声起舞,艺术时尚与自然野趣无边界。

  为避免“千园一面”,上海提出“公园+”与“+公园”建设,力图一方面突出公园特色,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完善整体空间,以公园为基底,推动城区、园区、街区、校区、社区的品质提升。

  在此基础上,杨浦以“一园一品”为目标,打造个性化公园。不少公园里,四季都有特色观赏植物,在绿化布局上打造出自身亮点。

  最美人间四月天,市民可入黄兴公园一赏海棠娇美;初夏时节,波阳公园的八仙花浪漫芬芳;秋日的民星公园,数百棵枫树如霞如梦;寒冬时节,松鹤公园的梅花傲雪绽放……

  “公园+”建设的另一形式在于打造专类公园。杨浦拥有百年红色工运,位于杨浦滨江沿岸的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便将这一红色文化融入园内。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原址为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发电厂,曾被誉为“远东第一火力发电厂”,见证了王孝和等革命先烈的英勇抗争。如今园内曾经的鹤嘴吊、输煤栈桥、传送带、清水池、储灰罐等作业设施经过二次设计,搭配绿化与钢结构景观构筑物,形成了鲜活的景观环境,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首选地之一。

  杨浦正全力追寻从“城市里的公园”向“公园里的城市”转变。辖区内17座区属公园,在新的趋势下,不仅要“建造”,还要“塑造”,不止求数量,更求质量。各个公园的“附加值”不断提升。

  碧水秀林:全民监督,全民参与

  “现在的杨浦,真是碧水蓝天。生活在这里,我很幸福。”

  “楼下就是绿化,出门就遇公园,自然野趣就在身边。如果对公园有什么改善意见,我还可以打公示牌上的电话反映。”

  在经过2017年样板段一期工程及2019年二期工程的改造后,杨树浦港成为兼具“生态、人文、休闲”的综合型河道,实现了人、水、绿、桥多维融合,杨树浦港水岸环境不断提升,获得上海市首届“最美河道”的荣誉称号。

  ……

  优美环境得到市民赞许,背后离不开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

  杨浦区内河道多,保护工作错综复杂,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需要系统性抓实管理。

  如何做到“水常清,岸常绿”?2017年2月,《杨浦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公布全区“区-街镇二级河长体系”,明确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区-街镇二级河长体系”,是指区委书记、区长任总河长,街、镇主要负责人任二级河长,以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

  围绕河湖治理目标,区领导定期带队开展巡查工作,了解水质修复、河道整治及岸线管理等相关情况,要求持续改善河道水环境,提升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2019年,“民间河长”的出现为河长制添上了重要一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民间河长”正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而来,其中有热心市民,也有专业人士。在区河长办的指导下,这些“草根”河长定期对指定河道开展巡查,包括河道水体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异味、水域保洁是否到位,乃至周边绿化带内的卫生情况和护岸围栏是否损坏等。同时,“民间河长”的设置,也提升了市民的环保意识,扩大宣传效力,助力形成人人参与护河爱河的社会局面。在这样的氛围中,杨浦部分中小学自发组成了“河道护卫队”,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河道、保护河道。

  今年10月中旬,各路河长的“点状协作”进化为“全面协作”。杨浦区正式建立“行政河长+检察长+民间河长”河长制协作治水机制,其中“民间河长”查找问题、“检察长”主动监督、“行政河长”解决问题,即民间河长日常巡河,发现解决无果的问题,通过三方联席会议移送线索。检察机关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河长及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履职尽责,实现多管齐下。群众与政府部门间联结起交际网络,互联共通,催生出水治理新生态。

  在人力之外,近年来杨浦将高科技产品带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新江湾城街道引入数字无人机,用以参与河道林地监管、市容环境管理、民生物品投递等场景,助力区域范围内11条河道、72万平方米水域的高效管理。在杨树浦港河道水系,区水务管理事务中心引进了一款“新能源漂浮物智能清理船”,通过两只微型导引船、悬浮围栏和一只收集船的组合,将周边3米到40米范围内的水面漂浮物全数清理。

  与“河长制”一脉相承的还有杨浦的“林长制”。今年9月19日,全区首块“林长制”公示牌落地延春公园,其上标明了责任区域、责任人、责任单位、主要职责、责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区林长办表示,未来计划在每个街道至少竖立1块林长制公示牌,由街道主要领导暨双林长作为公示牌责任林长,持续打造林长制“全覆盖、全方位、全民监督、全民参与”的氛围。

  诗意栖居:做大自然的守望者

  闲时,杨浦居民江康的日程很简单,搬一把马扎凳,提一盆小鱼儿,再带上一只自制喂鸟“神器”,往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的观鸟基地一坐就是一天。

  他与这里的鸟儿们为伴,至今已有八年。只要江康吼一嗓子,成群的白鹭就会自远处飞来,在他眼前的湖畔低空盘旋。也因此,老江被“鸟友”们称作“白鹭司令”。“能看到这里的鸟越来越多,树越长越盛,很开心。”老江说,初来时,观鸟基地里只有白鹭三两只,“我和其他鸟类摄影爱好者想把鸟保护起来,便组了一支三、四个人的志愿者小队。现在三十余只同时出现已不稀奇。”

  “杨浦的生态在肉眼可见地一日日变好。”江康感慨道。

  江康和“同好”们一起记录着这里鸟类的成长,及时制止游人对鸟类做出的不友好举动。在他们的带领下,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如今,爱鸟志愿者们每天上午、下午都会轮流值岗,不定期清理河道,守护这片鸟儿的栖息地。

  有了市民的自发配合,当然也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生态观鸟基地的亭子就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河道里还有几个人工搭建的平台,可供鸟类歇脚。今年,杨浦区有关部门还对观鸟环境进行了整体优化改造,使得“观鸟亭”面目一新,让更多市民可以在此休憩,与鸟儿共处。“现在不一样了,老百姓都公认不能随意惊吓鸟类,保护生态的意识也提升了。我们志愿者小队就负责定期协助清淤,向大家宣传爱鸟知识。”

  除了白鹭,新江湾城生态走廊因其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还吸引着超过三十种鸟类在此栖息,如北红尾鸲、白头翁鸟、鹊鸲、灰鹡鸰等。据鸟类爱好者介绍,其中至少包含三种国家级保护鸟类,大家都称这里是一片“城市仙境”。

  杨浦辖区内,杨浦滨江也是鸟类喜爱的栖身之所。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最长的滨江岸线,杨浦滨江有着优质的城市自然禀赋。其中南段滨江长5.5公里,坐拥上海中心城区最宽阔的朝南滨江观景面,绿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中北段则拥有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黄浦江内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复兴岛等优质生态资源。

  这两年,杨浦滨江工作人员已发现了近30种鸟类,如苍鹭、白鹭、夜鹭等,甚至有在市区极其罕见的伯劳鸟。这得益于此处一段200-300米的滩涂,每年11月,吸引包括从贝加尔湖飞来越冬的多种鸟类。今年上海“爱鸟周”系列活动的主题为“守护蓝天精灵,共享美好家园”,也透露出这座城市为爱鸟护鸟所下的决心。

  生态保护行动也一步步向社区与校园延伸。以四平路街道为例,今年,街道团工委、少工委联合主办了“小小社区生态规划师”活动,请来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泖汊为社区孩子们线上授课,带大家了解身边的自然知识。一堂堂课程中,小区花坛就是孩子们的“自然观察自留地”。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小区里就有小松鼠的身影,螳螂、八哥、白鹭等也频频显露踪迹。长久以来,四平路街道开展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我们的百草园”“阜新路口袋花园”等社区公共空间优化项目和文明社区创建项目,都是中小学生走近自然、学会守护生态环境的窗口。

  随着人们对优质生态环境需求的日益增长,“水泥森林”不再是魔都的代名词。杨浦“四高城区”里的一个“高”——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在人民的期盼中不断建设发展,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你我,带来新的惊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第03版: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诗意栖居,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杨浦时报专题04诗意栖居,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2022-10-18 2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