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年,蓦然回首

  ■董玥 文

  蓦然回首,在复旦中文系创意写作(MFA)专业求学的三年,如空蒙月色,又似远山淡影,不真实得如同微雨中的一场梦。

  一路走来,我们专业在国内的发展轨迹是极具传奇性的,能够在这里学习,我深感荣幸。复旦大学作为全国首家引入MFA学科的高校,是中国MFA学科建设的先驱,于2009年设立专业学位点,明确定位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作家,并于2010年正式招生。这一专业由著名作家王安忆、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领衔,另有复旦大学中文系一批优秀教授加盟。十余年来招收了两百余名学生,涌现出张怡微、甫跃辉、余静如、王侃瑜等当下文坛创作的活跃力量。事实上,有人对我们专业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经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们都会成为作家。但是,我们在MFA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技法,更非迎合文坛或市场喜好从而获取资源的方式,而是在老师们的引领下触摸和感悟文学最细腻的纹理,不断探索人生的外延和内涵。

  在这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安忆老师的课堂。研一下学期,我有幸成为她的学生,学习她开设的小说写作实践课程。在光华楼27楼的教室,我们围坐在圆桌前,聆听她讲解对小说创作的体悟。王老师的课堂特点十分鲜明,开学第一课是布置我们去朱家角采风,以此地为背景,虚构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拿到课上讨论,进一步修改和续写。这种跳开刻板理论、单刀直入实践的教学方法,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感觉新奇又忐忑。经过询问前几届的学长学姐,得知王老师的风格一贯如此,她布置的采风场景也是有讲究的:由厂房改造的“田子坊”、曾为“远东第一屠宰场”的1933老场坊、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改建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福州路旧书店,以及这次由历史古镇向全局水乡转变的朱家角。

  此外,王老师课堂的另一大特点是“不断的质问和逼问,直到把你逼上写作的原点”。排除轻声细语的鼓励教育,王老师是坦诚且直率的,她会在课堂上挨个对同学们进行“灵魂拷问”,就像“苏格拉底的助产士一样,帮你把孩子生下来”:你的逻辑性在哪里?这个故事的开头有没有继续“生长”的可能性?你这个离奇的情节设定有什么根据?不要写抽象空洞的东西,没有意义,不然事件的独特性怎么体现?

  记得王老师曾十分犀利地问过我:“为什么一开场就写社会新闻?你要有你自己的美学,你觉得这个开头的情节搭建合理吗?”顿时我愧怍难当,因为她一眼就看穿了我“引入社会新闻”构思故事时的投机取巧之心。的确,那时的我虽喜弄笔墨,但全然是松散的心境,不过将写作当成忙碌生活的调味剂罢了。然而,经过王安忆老师课堂的熏陶,我逐渐意识到文学创作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如果真正热爱,就该秉持着认真坚韧的态度去探索。通过紧锣密鼓的学习,王老师给予了我们悉心的指导,透过表象抽丝剥茧出文学烛照人生的实质:要赋予小说中的人物一些天赋,展现人性的幽微之处;写故事要有特殊的事件,故事的走向一方面要暗示、一方面要掩盖,而人物在一起要有关系模式,这样才有故事的形式;小说的逻辑是不能忽略的,写到人物的转变,就一定得有一个灵魂嬗变的结点……她曾语重心长地说:“写作要学会‘无中生有’、‘无端生是非’,就像万花筒,略一转动,百花盛开;再一转动,千树万树;再再转动,繁华生锦,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时至今日,仍旧言犹在耳,令人动容。我记得,当年王老师的课都是排在晚上,下课后27楼的走廊上静悄悄的,窗外星光闪烁,那种经受心灵洗礼后的平静与祥和,仿佛与温柔的夜色融为了一体。

  除了王安忆老师外,我们复旦创意写作的师资力量也是一流的棒,云集了诸多文坛、学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不但有评论家王宏图,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随笔专栏作家、音乐评论家、IT产品评论家严锋,青年作家张怡微等一批专职老师,还经常请来诸多客座教授:叶兆言、李浩、小白、金宇澄等文坛名家,为我们开小灶,加营养。无论是专职老师,还是客座教授,他们都和蔼可亲,以教授知识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跟我们平等且坦诚交流,互动毫无保留,总能碰撞出思维律动的火花,以及那种因共鸣或顿悟而电流贯穿全身的快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师们的循循善诱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他们课上的谆谆教诲,永远让我们对文学充满虔诚,对写作充满激情。

  复旦三年,印象最深刻的教授,非王宏图老师莫属了,并不因为他是复旦创意写作学科的负责人,也并非因为他是我的导师,而是因为他亦师亦友的高尚品德,让我心存敬佩,一生感激。王老师年长我父亲7岁,总像父辈那样呵护着我的前行,关怀着我的成长。无论我在学业或者人际关系上遇有困惑时,他总是不疾不徐,耐心给予答疑,让我走出迷雾,再踏晨光之路。

  犹记得读研三年里,我几乎以三天阅读一本小说的速度接受着文学的滋养,我将王宏图老师鼓励大家勤于练笔的教诲谨记于心,每周我都会写一篇2000-3000字不等的习作发到他的邮箱,诸如书评、影评、游记、支教报告、随感等等。本以为他只会在闲暇时随意看看,不曾想本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王老师每周一都会回馈评语,鼓励的同时,总能一语中的地指出我在写作上或是思想上的局限性。这样的指导,贯穿了我在复旦的整个研究生生涯。仿佛在无尽的赛道上,总有一个严肃、坚定又温暖的声音在鞭策和引领,给予了我极大的勇气一往无前。

  复旦求学三年里,快乐难忘的还有与同学们沐浴着文学的光芒在一起学习、生活的那一个个场景,不但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而且为我提供和创造了许许多多写作素材。早些年的时候,我在读齐邦媛的《巨流河》时,就一直十分艳羡她学生时代那纯粹的文学氛围。之后,入学复旦,未成想,这儿整个校园环境也是那么的极具包容性,每每周末或傍晚时分,二教、三教都会安排面向全校的人文社科课堂,光华楼里定期举办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一年一度的“百团大战”呈现出社团种类的丰富和同学们挥洒青春的热情……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每一个复旦人引以为傲的身份,我们因自由而自律,因无用且有为。“跻身百年复旦的星空”下,在这里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同行,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共同开垦出一方心灵的净土,于众声喧哗的人世间获得安适与宁静。

  除此之外,本性喜静的我,喜欢“附庸风雅”,时常邀约一二知心好友结伴出行,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看《长恨歌》、去上海大剧院看《摇滚浮士德》、去外滩壹号看莫奈和印象派大师展、去世博中心听维也纳之声音乐会、去思南公馆、复兴公园、陆家嘴、巨鹿路等诸多风格迥异的地方驻足、感受……静静享受着艺术盛宴给予的视觉效果和心灵慰藉。现在回忆起过往的这一幕幕,我依然在心中一遍遍地叹服,那该是我们人生中最奢侈、最浪漫、最幸福的时光,为我们的青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我们的人生镶嵌上了婀娜多姿的金边,不会再有,独一无二。毕业那天,我绕着校园走了一圈又一圈,依恋与不舍充斥心间,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无数个留下了回忆与不舍的角角落落,幻化成眼中蒙眬的梦影。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庆幸三年里,我坚持不懈,一字一字记录下复旦校园中的情与景,人与事。或许,文字才是如盘石般最坚韧的存在,挣脱开岁月的荡涤与磨砺,将那些纯粹的、真挚的东西封存在一个永恒的时空里——就像一枝水晶罩下的玫瑰,鲜活明艳、永不凋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第03版:党的二十大专题报道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图片新闻
月色
一盆万年青
三年,蓦然回首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三年,蓦然回首 2022-10-18 2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