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开学组织测试纳入体育日常成绩;每所小学和初中均应开设7种以上、高中开展8种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
上海的中小学正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赋能学生成长。作为其中的样本之一,杨浦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持续提供“最佳沃土”。
全时段覆盖夯实健康根基
每周5节体育课加2节体活课,同济小学的操场上,同学们肆意地挥洒汗水。作为全国足球特色校,学校每周还专设了体育足球课,聘请专业足球教师传授足球基本技能。
而在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则热衷于与AI智能运动机互动,开展趣味体能游戏。AI互动屏会实时记录下体能训练值,并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多人竞赛模式让大家跃跃欲试。高层楼道里还设立了“同瞳亮晶晶“护眼眺望点,同学们可以透过玻璃窗在此远望,放松眼睛,缓解视力疲劳。
放学后的体育运动社团,更是奉上了精彩纷呈的课程。足球、篮球、毽子、舞龙、长短绳等,为学生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活动不仅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近年来,同济小学学生近视率逐年下降,其背后“花样运动”的推进功不可没。
每天早上8点20分,上理工附小的校园就进入了活力满满的大课间活动时间。30分钟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瞬间成为欢乐的运动海洋。学校体育备课组组长徐波介绍道:“低年级的同学们以简单的原地跳绳、跳跃、拍皮球等活动为主。随着年级升高,活动内容也逐步升级。到了二、三年级,就会开展行进间的篮球运球活动。而四、五年级,跳短绳变成了跳长绳,同时还加入了学校特色的绳梯练习。”
不仅如此,上理工附小还引入了SPEM课程。这门课程以跨学科视角,巧妙融合了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科学知识。校长丁利民认为:“要让孩子们喜欢体育,关键是要让他们懂得体育的意义。通过SPEM课程的研发,孩子们因为掌握了运动科学知识,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更加持久的体育兴趣。”
徐波老师透露,学校里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孩子参加过区级以上的体育比赛。“学、练、赛,让学生更好地参加比赛,不一定是竞技比赛,也包括很多群众比赛。从课间延伸到课外,教会学生本领之后,让他们更好地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我们的体育活动才更有效。”
昆明学校则致力于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协同,结合学生需求和反馈,持续优化活动,多途径确保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态。
在校内,利用大课间时间,开展全校学生太极拳运动,邀请上海体育大学学生带领学生一起练太极,“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在一招一式中感受太极的精妙与灵动。
利用社团课时间,借助社区资源,中小学分别开展舞狮、绵拳和五禽戏等活动。游泳是学校开展了30多年的项目,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学校与少体校合作,开展游泳运动训练。学校还动员学生参与健身运动,并开设体育舞蹈、啦啦操等极具魅力的运动项目,在艺术性、竞技性和合作性的运动中彰显校园文化。
以“课程、赛事、人才、评价、资源”为突破口,杨浦学校促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带领孩子们“玩”出新花样的同时,也缓解了“小胖墩、小眼镜、小绵羊、小豆芽”等问题。目前,区域中小学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7.9%、优良率61.9%,近视率逐年下降。体质好了,精神好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也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数字化监测重塑幼儿健康管理
为了让“两小时户外”保质保量,翔殷幼稚园开展了智能化新试点。
在幼稚园的户外大草坪上,5岁的悠悠正兴奋地从小山坡滑下,这个曾因营养不良被标注“低体重消瘦”的孩童,如今已转为健康体质。自2021年,翔殷幼稚园作为上海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园”,成为“幼儿户外活动监测”试点以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与数据平台,采集幼儿运动、生活等各个环节的生理数据,创新形成“监测-分析-干预”闭环体系,以一张张“数字运动处方”让“小胖墩”瘦下来,让幼儿“两小时户外”真正达到改善心肺功能的中高强度运动标准。
上午9点半,一群佩戴智能手环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户外活动。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园”,该园通过构建“翔殷幼稚园运动健康平台”和家园共育机制,帮助肥胖儿童实现超重转正常,让一大批营养不良的幼儿体质显著提升。
大草坪一角,“翔殷幼稚园运动健康平台”实时显示着全园每一位幼儿的运动数据。“通过心率、步数和卡路里消耗等指标,我们建立了运动档案。重点追踪特殊体质儿童每日是否达到中高强度运动量,这是改善心肺功能的关键阈值。”翔殷幼稚园党支部书记、园长孙昳丽告诉记者。
这套由室内外蓝牙网关、智能手环和企业级服务器构成的数据监测网络,能无感采集幼儿运动轨迹、心率和活动强度。教师通过可视化图表发现,如果上午自主运动没有达到中高强度运动标准,便创新设计下午的“山坡滑草““轮胎跳跃“等运动项目“加餐”。
特殊体质儿童更是成为重点监测对象。5岁的珊珊新生入园时为轻度肥胖,在园活动时老师会结合手环数据,实时关注其运动情况并鼓励她多动起来,从而培养运动兴趣,放假在家也不忘饮食和运动打卡记录。中班下学期,珊珊终于由肥胖转为超重。
营养不良的悠悠则受益于“运动+营养”双干预,“她小班入园时被诊断为低体重、消瘦,幼儿园为其建立个案,通过在园户外2小时活动促进其生长,并结合在园加餐、家园互通每月体检生长情况,使其身高体重得以稳步增长。”保育老师告诉记者。
“家长也可以通过‘翔殷幼稚园运动健康平台’获取幼儿运动、健康等数据,了解幼儿在园的运动情况。”园长孙昳丽说,当发现幼儿运动量不足时,幼儿园会向家长推送这张“数字运动处方”,指引家长有针对性地带领孩子一起锻炼。
数据透明化促使家园共育质量提升,可视化的数据让家园合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实现多方教育资源共享。翔殷幼稚园的实践印证了数字化驱动教育的可行性。当科学育儿插上数字翅膀,儿童体质提升正走向精准化、科学化的新阶段。
特色课程体系激活创新基因
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上,上海市育鹰学校派出7位学生参赛。凭借出色的发挥,他们在此次大赛上收获颇丰,也让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凭借其课程特色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推开教学楼三楼走廊尽头的一间教室,科技辅导员俞伟哲向记者展示他的珍贵“藏品”。在刚刚结束的学校科技节上,又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生佳作,展现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今年的科技节以节能为主题,不同年级的同学们都领略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预备年级同学们参加了节能小屋设计大赛,从设计到制作,每个环节都凝聚了同学们的心血。
为初一年级同学度身定制的节能装置推广中,学校鼓励初一年级的同学细心观察身边的节能装置,如LED灯、智能恒温器等。节能主题电子板报设计大赛则促使初二年级的同学们通过网络搜索,人工智能技术等深入学习了节能科技的最新发展,将所学融入板报设计中。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全校级的比赛,Logo设计大赛和科幻画设计大赛。科技节进入尾声,学校邀请到了上海理工大学杨一琼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水安全的专题讲座。
“课程不是跑道,而是为每只雏鹰定制飞翔的云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袁青不止一次提及这个观点。因此,学校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的重点也落在了“课程贯通”上,整合社区、集团、高校、少年宫优质资源,探索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内部形成纵向衔接、横向关联的结构,促进九年一贯课程品质提升。
校园里,同学们得以在天文课上探秘星空;在音乐课上解锁艺术;在陶土课上对谈古今……一边传承文化精髓,一边锻炼创新思维。“组成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小组,打破学科边界,从策划到设计甚至展示环节,全部都由学生统筹组织,碰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从二维到三维建构的过程。”袁青补充道。
“通过课程我对机器人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未来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一位学生课后告诉记者。在杨浦小学,由团区委开展的“课后不一YOUNG”服务——“单片机机器人教学”课程以单片机为核心,结合机器人组装与编程,让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如何设计和控制机器人。
课堂上,学生们首先学习基础的电子元件知识和编程语言,随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机器人的组装与调试。课程内容由浅入深,既适合初学者,也能满足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编程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科技课,还有手工制作、空手道等课程,通过富有创意的拓展活动和专业的辅导服务,“课后不一YOUNG”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和乐趣。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黄浦江畔,杨浦的校园跃动着蓬勃生机——绿茵场上少年们肆意奔跑,教室里迸发智慧火花。这片被教育创新深耕的沃土,正以体育为根、科创为翼、 人文为脉, 培育着新时代接班人。
■沈莹 成佳佳 宗禾
本版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