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站式”购房服务送到“校门口”,精准适配高校师生的安居需求——
杨浦持续发力,打造人才“强磁场”

  本报讯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杨浦不仅在“筑巢引凤”,还在“因凤筑巢”。

  政策解读、金融支持、专项优惠“打包上门”

  近日,一场由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人才之城,上海之家”专享主题活动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举行,为高校师生提供“一站式”购房服务。

  近期,房贷利率下调、限购政策调整等新政陆续出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成为行业关注的课题。

  复旦管院政立院区位于杨浦区国通路政立路路口。每天约有6000名学生在这里上课,其中在职学生多为企业高管,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

  本次活动对9个优质楼盘进行现场推介,户型面积覆盖广,从99平方米到330平方米不等;项目类型丰富,包括先锋艺术住宅、精装实景现房、低密花园别墅、滨江低密洋房等,精准适配师生的安居需求。考虑到出行通勤,参与活动的项目均交通便利、配套齐全,且均位于杨浦区。

  “公积金贷款有什么新政策?”“杨浦区的几个地段有无推荐”……活动中,不仅有房地产行业专家分享房地产相关知识,解读各类政策,提供面对面的购房咨询服务和指导建议,还有金融机构提供购房金融服务,并设置项目展台,针对现场订房者推出专项优惠。

  “活动办得很贴心,”复旦管院青年学子小陈说,“我们平时工作学习繁忙,想购房却对专业内容一知半解。现在房地产专家把服务送到我们身边,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我们学院的师生大多是高端人才,这次活动把优质房源直接送到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省去了‘大浪淘沙’的麻烦。”复旦管院运营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徐江表示。

  据介绍,“人才之城,上海之家”活动将持续开展,为更多人才提供“送房上门”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无需预约,不用刷身份证,没有围墙,更找不到校门。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市民能像逛街一样逛大学。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推动了文化资源共享,也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

  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荆勇一直在杨浦区的科创企业工作,见证和参与了“三区”融合发展。

  荆勇介绍,复旦大学与杨浦区着力建设新型协作机制,聚焦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产、学、研互融互动,政府、企业、高校、园区与社区打破圈层,激发创新活力。

  复旦管院政立院区这边,居民小区连片、小店云集,烟火气扑面而来;校区那边,隔一条马路就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园区集聚着4500多家企业,与在此工作、生活的17万人。

  学校与周边社区、科技园区融合发展,形成开放式教育商业综合体。

  “不仅打通有形的围墙,还要打通无形的围墙,让高校的智力资源向杨浦溢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区科经委主任李正明说。

  杨浦将成为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前不久,杨浦结合“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全球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征集令”,在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建立完善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制度举措,更好营造人才高效配置的优质生态,为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东上海人才港”,是杨浦区“人才秀带”的重要一环。未来,“东上海人才港”将形成“人才服务-科创策源-成果转化”三角矩阵,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搭建高效协同的成果转化桥梁,通过打造以高品质人才社区为引领的“科学家社区”“国际人才社区”“青年人才社区”三位一体人才安居新体系,助力杨浦成为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杨浦”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已经揭牌,将通过举办顶尖学术论坛、协同联动培育人才、提供专业智库支撑、联合开设研修课程、助力前沿项目引进等方式,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引育与实践实训体系,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汤顺佳   宗禾

  (部分配图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杨浦持续发力,打造人才“强磁场”
科技金融赋能高校科创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杨浦持续发力,打造人才“强磁场” 2025-07-03 2 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