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焕 文
这几天,上海热得像个蒸笼,太阳肆意倾洒炽热,把大地烤得滚烫。路边的树木、花草都耷拉着脑袋,人们纷纷躲进屋里,外面只剩下毒辣辣的日头。
可小时候,石库门弄堂的夏天却满是别样生机,那是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
那时候,上海人讲究“乘风凉”,这不只是简单消暑,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交仪式,承载着浓浓的邻里情谊。
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渐渐褪去,地面依旧热得发烫。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圈地”。只见一位大叔提一桶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刺啦”一声泼在地上,瞬间地面冒起白烟,热气升腾,宣告纳凉时光开启。不一会儿,温度渐降,弄堂热闹起来。
家中有华生电扇的,那可是稀罕物件,小心翼翼拉出电线接上电扇。电扇“呼呼”转动,那凉风带着无形力量,宣告:“这块地方是我家的。”
小孩们调皮捣蛋,看到摇头晃脑的电扇叶片,像看到新奇玩具,忍不住冲上去,张嘴“啊”地大叫,或扯着嗓子唱不成调的歌词。声音随扇叶转动一抖一抖,充满童真欢乐。回想至此,说不定“抖音”名称灵感就来自这儿。
各家小菜桌子陆续摆出,简单饭菜散发诱人香气,那是家的味道,也是弄堂的烟火气息。吃罢晚饭,弄堂纳凉时光正式拉开帷幕。
孩子们闲不住,像欢快小鸟在弄堂穿梭嬉戏。“跳房子”是他们喜爱的游戏之一。他们在弄堂地面用粉笔歪歪扭扭画出方格,像神秘城堡,等待征服。游戏前,大家争先恐后找扁平小石子当“棋子”,仿佛石子是开启游戏大门的钥匙。第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将石子轻轻扔进第一个方格,然后单脚跳跃,依次跳过有石子的方格,准确跳进空方格。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眼睛紧盯脚下,生怕踩线或摔倒。顺利跳完一轮,便兴奋得满脸通红,大声欢呼,声音冲破弄堂天空;不小心失误的,懊恼跺脚,乖乖排到队伍后面等下一次机会。周围小伙伴加油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小小弄堂充满生机活力,变成欢乐海洋。
男孩子们热衷斗蟋蟀,这是夏日一大盛事。他们早早准备好小竹笼,养着精心挑选的蟋蟀。这些蟋蟀像小战士,承载着他们的荣耀与梦想。傍晚纳凉时,大家把小竹笼带到弄堂,找平坦地方,将两只蟋蟀放进小瓦罐。一声令下,两只蟋蟀振翅鸣叫,张牙舞爪扑向对方,像英勇将军在战场激烈厮杀。孩子们围在瓦罐周围,眼睛紧盯“战斗”,嘴里不停喊:“加油!咬它!”有的孩子紧张得双手握拳,额头冒出细密汗珠;有的兴奋得跳起来,仿佛自己就是获胜蟋蟀。一场激烈“战斗”结束,获胜孩子得意洋洋炫耀蟋蟀,像凯旋的英雄;失败孩子不服气约好下次再战,眼神透露出坚定执着。
大人们喜欢围坐一起,摇着蒲扇,聊家长里短。老人们是故事主角,像活历史书,肚子里装着无数故事。他们会讲年轻时的经历,那些艰苦却充满奋斗的岁月。“那时候啊,日子苦得很,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夏天没有电风扇,只能靠一把蒲扇过夜。晚上,蚊子多得像乌云一样,扇也扇不走,只能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热得难受。”老人们一边说,一边轻轻摇着蒲扇,仿佛回到那个年代,眼神透露出对过去的怀念与感慨。孩子们围在老人身边,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提出问题,好奇得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除了回忆过去,大人们还聊当下生活,谁家孩子考上好学校,谁家生意红火,这些话题让弄堂气氛更加热烈,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有时候,还会有人讲神秘传说,什么弄堂里曾出现过的鬼怪,什么老房子里隐藏的宝藏,听得孩子们既害怕又好奇,紧紧依偎在大人身边,仿佛在大人怀里才能找到安全感。
到了十点多,夜渐深,大家陆续回去睡觉。也有人在外一觉睡到天亮,只是肚脐眼一定要用毯子盖住,不能露出来,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千万不能着凉。
过去的上海,物质匮乏,要啥没啥,可人们仿佛有着无穷的快乐。那井水泼地的烟火气,那摇着蒲扇聊天的闲适,那邻里之间毫无隔阂的亲近,就像夏夜里的凉风,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