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每座城市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上海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精雕”宜居空间,优化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戚颖璞   鲁畅   赵旭   王优玲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举行,部署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位列其中。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实好会议部署,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城市治理,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会议还明确提出,“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可以预见,中国城市将越来越有特色,为人们留下乡愁记忆。

  近年来,上海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精雕”宜居空间,优化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一站式解锁生活新场景,百座“人民坊”装着“人生百态”

  城市空间日益有限,生活需求有增无减。这道必答题,上海如何解?

  答案或许就是70岁阿姨顾惠华的日常。她的退休生活几乎被三个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填满。“书法、插花、做香囊的兴趣课都免费,我和老姐妹们来不及参加!”

  这类家门口的一站式生活港湾,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统称“人民坊”。2023年起,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明确,重点推动建设一批人民坊。迄今,人民坊在上海落地超100座,今年下半年将新增30座,成为上海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在螺蛳壳里“精雕”宜居空间的关键落子。

  人民坊是什么样的存在?不同的居民心中,它有不同的模样——

  生活在杨浦228街坊周边的居民觉得,几十年前那份熟悉的烟火气回来了。曾经的小卖部、理发铺、修理摊,如今汇聚成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我有静脉曲张,每天雷打不动要来理疗的。”江浦路街道居民修琴把辽源党群服务中心当成健康驿站。

  在杨浦居民封庆眼里,人民坊是“职场重启站”。失业后,经人民坊零工驿站牵线搭桥,他找到了工作。

  “人民坊是一种新空间类型,精准满足周边居民和白领的多元需求。”上海市规划资源局更新处处长骆悰说。从城市管理的视角看,人民坊无疑是优化社区服务供给的创新举措,它通过空间的集约式开发和功能的复合叠加,以更精简的投入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坊的内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自上而下规划推动的项目,逐渐“生长”为一种自下而上、由居民需求与社区活力共同驱动的生活场。

  居民不仅是服务的享受者,更成为空间使用的参与者、活动策划的贡献者。“我们看到,由于所在片区的特点、老百姓需求不一样,人民坊也会有不同的演绎。”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联席办工作人员说,人民坊已在各区落地并演化出特色品牌,如徐汇“生活盒子”、嘉定“我嘉·邻里中心”。今年,上海已经建成20个人民坊项目。

  这么多新增服务空间无一来自新造楼宇。记者走访发现,不同社区都在想尽办法,把存量空间重新规划、改造并利用起来。很多人民坊是从城市空间“边角料”改造过来的,布局也是因地制宜。

  杨浦辽源党群服务中心的每个空间都安装了感知探头,实时监测房间的使用率。使用率较低的空间,会及时调整运营计划,让公共空间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不到一年时间,这里开展活动近千场,服务人数近11万人次。

  建设人民坊是“上半篇文章”。可持续运营是决定人民坊生命力的“后半篇文章”。这就要动员社会力量一起,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居民共建。

  核心是“老百姓说了算”。长白新村街道长白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最近又忙活开了。“2016年启动旧改时,我们征求大家意见,引进社区食堂和健身房。2023年,居委引进了大家想要的修补摊位、理发店。”现在228街坊的保租房来了很多年轻人,又开了深夜食堂、各种牌子的咖啡店,法律咨询、医疗咨询、再就业咨询、带岗直播也陆续上线。如今服务提升成了居委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这是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首批先导应用场景中的“美好生活掌中宝”曹杨场景。场景旨在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全龄友好社区建设,彰显“人工智能+美好生活+城市治理”的复合效应。骆悰透露,“线上人民坊”已同步开展各区试点。将来“线上人民坊”还将成为“数智人民坊”,为人民坊持续优化装上“智慧引擎”。

  人民坊扎根社区,强化了邻里关系,彰显着城市温度,成为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带来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因地制宜,探寻内涵式城市发展路径

  在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基于城市发展形势变化做出“两个转向”重大判断,以“七个着力”部署城市工作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可以预见,中国城市将越来越有特色,为人们留下乡愁记忆。

  在城镇化快速增长期,我国城市建设一度陷入“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怪圈”:一些地级市动辄规划建设新城新区,出现大量如“复制粘贴”一般的摩天大楼、商业综合体,以及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古城镇……作家冯骥才曾感慨,“我们把城市基本变成一个样子,只用了20年,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

  细数这场城市“特色危机”的背后,既有贪大求全、“政绩冲动”的结果,也有崇洋媚外、照抄西方的思维,甚至出现“拆真建假”的闹剧。

  例如,为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土地利用率,争相建设玻璃幕墙高楼、“方盒子”式住宅,催生“水泥森林”;英国伦敦眼、巴黎凯旋门等与地方毫无关联的“国际符号”被生硬植入;在热度高涨的古镇建设潮中,不少“抄作业”式的仿古街区拔地而起,“青石板路、飞檐翘角、红灯笼高挂”成了统一“公式”……

  “千城一面”,究其根源是城市建设理念产生了偏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深入调研、挖掘本地历史文脉、人文特色和市民诉求,简单地将现代化城市建设等同于“高、大、新、奇”。

  可喜的是,不少城市已开始探索破局之路。例如,上海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有机融合,塑造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苏州在老城更新中严控建筑高度,保留“小桥流水”的江南肌理……

  破除“千城一面”,需恪守“人民城市”理念。各级领导干部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心态,不能仅盯着GDP增幅与大项目数量,要探寻内涵式城市发展路径。主动邀请市民深度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广泛征询民意,实现科学决策。

  破除“千城一面”,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规划建设中悉心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塑造本地特色优势,改变传统工业化、标准化建设导致的同质化现象,从而提升区域吸引力、创新力和凝聚力。

  破除“千城一面”,要找准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上精准定位,规划产业发展时,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等要素,避免“一窝蜂”布局所谓“风口”项目;在文旅资源开发上,要深挖地方历史文脉、传统技艺、生活习俗等独特文化标识,打造“一城一品”的城市品牌体系。

  参差百态,乃是世界之美。城市的灵魂,深藏于斑驳的古城墙中,飘荡在市井茶馆的茶香里,铭刻在祖辈传唱的民谣旋律间。唯有唤醒每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基因,才能真正彰显其不可复制的个性气质,让每座城市都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我们期待,中国的城市都能绽放独特的繁花、舒展特有的韵致,共同绘就祖国大地上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璀璨图景。(综合自《解放日报》《新华每日电讯》)

  本版摄影:王子亮,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让每座城市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杨浦时报评论05让每座城市成为不可替代的“唯一” 2025-09-16 2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