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意犹未尽
枫桥与双桥

  ■建一 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对张继笔下的枫桥早就心驰神往,依水傍寺的枫桥不止一次在我梦乡里浮现。及至终于有机会前往苏州一睹枫桥之“真容”,才发现我的遐想稍嫌浪漫。从建筑造型上看,它与江南古镇那种到处可见、年代久远的石桥并无太大的差别,而且,它并非张继所处的唐代留传下来的“原物”,而是历经战乱,屡修屡毁。现存枫桥,基本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看上去有点“貌不惊人”的感觉。

  我甚至拿它与故乡朱家角的泰安桥相比较,两者皆为单孔石拱桥,外形倒有几分相象,所不同者,泰安桥是“原版”的明代古桥,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使它更显古朴、苍劲。近几年来,它那秀美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成为江南古镇朱家角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虽则如此,它的知名度还是比不上枫桥。

  何故?说白了,枫桥是与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联系在一起的。“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历史文化的光环,使枫桥在世人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与枫桥相距三十多公里的双桥,与它所在的古镇周庄一样,原来也是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我在1975年曾应周庄中学两位老师之邀前去作客。朋友在陪我观看了张厅、沈厅后,特意领我去见识了座落在纵横交叉的两条小河上的双桥。

  双桥,顾名思义是两桥(均建于明万历年间)联袂而成。较长的世德桥为单孔石拱桥,稍短的永安桥为单孔梁式平桥。它们依着丁字形河道横、直相连,状似古代的L形钥匙,因此当地人都叫它“钥匙桥”。这种“联袂”形式比较少见。不过,当时的双桥在江南数以千计的古桥中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其知名度远不及周庄镇上深受人们青睐的富安桥(始建于元至正15年,即1355年)。我生长在江南水乡,见过、走过的古桥不在少数,当时对双桥也未特别在意。

  十年之后,旅游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世外桃源”周庄渐渐成为中外游客频频光顾的“热点”。周庄的出名,其实与双桥的“好运”密不可分。

  1984年,上海画家陈逸飞初访周庄,返沪后依据所摄的双桥照片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此画当年十月即漂洋过海在美国展出,并由石油大亨哈默买下。不久,哈默访华,把此画赠送给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次年,《故乡的回忆》又成为联合国首日封图案。一幅油画入选联合国图案,这在世界绘画史上并不多见,当为世人所瞩目。这样,以画为媒的双桥成了周庄的标志性建筑,其名声甚至超过了堪称名桥的富安桥,令人刮目相看。双桥开始“冲出周庄”,走向世界;不仅如此,连带还使整个周庄一举成名,享誉天下。周庄人每念及于此,总不免流露出对陈逸飞的感激之情。正是他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使外界认识了双桥,认识了周庄。周庄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除自身因素,无疑有陈逸飞的一份功劳。

  枫桥与双桥应该称得上是“幸运之桥”。若没有张继的“光临”,就不会有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枫桥夜泊》,当然也不会有千百年来枫桥的殊荣;若没有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双桥可能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而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在江南十大名镇中的“排名”也可能是个未知数。同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曾指出:周庄原来在江南镇中的优势并不突出。

  一首诗、一幅画——真可谓“诗情画意”——能够改变古桥乃至一个古镇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的命运,这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文学艺术精品的无穷魅力与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6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7版:时报周末·生活
   第08版:时报周末·图说
想起了松花蛋
有些绿叶莫抢当
枫桥与双桥
秋色正浓
科纳克里港区里的难民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5枫桥与双桥 2012-11-10 2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