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怀一技之长、坐拥发明专利,但对高考无益,家长和老师往往视之为“无用功”。如何突破这一当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所面临的现实瓶颈?1月4日,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为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为主题的第十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在杨浦举行,与会专家提出,高校和中小学应探索“联动”。
教育有“三过”
“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孩子们受教育的结果,往往是文化知识这根筋有了,创新素养这根筋却没了。”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兆安教授说,现在的升学只看成绩,导致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但在创新意识和技能方面普遍欠缺。上师大教授杨德广也表示,当前教育有“三过”——学前教育过早、基础教育过量、高等教育过度,课业负担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灵气与空间。杨教授直言,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实际来看,还没有到出创新人才的阶段,各级各类学校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要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与会专家提出,由于“高考”横亘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大学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如何将学生从应试中适度解放,成为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
创新要“兴趣”
“为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大意义。”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提出,高考改革要助推孩子创新素养培养,建议能一考多选、将多元标准纳入高考体系。(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大学和中学应该改变简单的生源输送的关系,寻求多元合作。“在从小学到大学的16年里,大学只有短短4年,因此,只有在中小学里努力做好了夯实基础、培养兴趣和发展潜能等工作,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才有可能。”他说,大学与中学的联动,目的就是要将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延伸到基础教育领域。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忽略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没有兴趣的学生是绝对成不了创新人才的。黄震说,各高校推行自主招生以来,高考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他建议,“各自为政”的自主招生考试或者多校“联盟考试”,能否为一种统一的社会测试,学生可以“一考多投”,拿着成绩去申请大学,实现学生以“成绩+特长”注册、学校按“能力+特色”录取的格局。如此,在某些方面创新素养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升学中可以获得“加权”认可。
合作要“做减法”
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提出,大学与中小学“贯通育人”,通过课程融合等“长程”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高考”门槛限制。如同济大学在全国20多所优质高中的高一、高二年级推行“苗圃计划”,将大学的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方式下放到高中,合作培养在建筑、土木等方面有兴趣有专长的孩子。“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育人,最典型的是大学附中。”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说,杨浦有14所大学附属学校,不少大学为学有余力的优秀中学生开设了“先修课程”,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状态”。
专家提出,大学与中学衔接,不能简单地在课程上做“加法”,而要有机融合“做减法”。如上海理工大学与附中互认学分,附中学生选修大学相关课程并考试合格,升入上海理工大学后可以免修。又如上海中学进行创新人才实验,将三年高考科目学习时间砍掉一半,腾出一年多,让学生在700多门课程构成的“课程图谱”中各取所需。调查显示,三年后95%学生的自身志趣与大学专业选择相匹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副市长沈晓明,民进中央副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主委、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区委副书记、区长金兴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魏伟明等出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