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是全球性三大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据了解,目前治疗急性脑中风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发病时3至6小时内使用药物“重组tPA”进行溶栓治疗,但许多患者使用“重组tPA”后,脑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克服“重组tPA”引起的脑出血,一直是全世界脑中风研究领域的瓶颈。赵冰樵率领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体内一种名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溶栓过程中起破坏血脑屏障、诱发脑出血的重要“坏作用”,并首次证明,通过“重组ADAMTS13”干预VWF的方法,可以大量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血脑屏障是人体中枢系统中最重要的脑保护屏障,它可阻止某些“不良分子”由血液进入脑组织,从而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而“ADAMTS13”作为体内一种金属酶,可防止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因此找到一种减轻“重组tPA”对血脑屏障破坏的方法,将有助于减少或消除脑出血的风险,而延长“重组tPA”溶栓的治疗时间窗(发病3-6小时),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降低致残率。研究人员试验后首次发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与“重组tPA”类似。该结果提示,两者可能对血脑屏障都有破坏作用。赵冰樵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ADAMTS13”作为专门裂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一种金属酶,可以调节血管通透性分子的表达,避免血脑屏障主要组分的降解,从而大大减少“重组tPA”对血脑屏障的破坏,最终有效抑制由它引起的脑出血。
■孙国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