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理想信念砺品格
随着“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围绕如何继承发扬“四敢精神”,开创工作新局面,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区政法队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创先争优的激情,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营造了敢于负责、敢破难题、善于执行的良好氛围。在崇高理念的引领下,本区各政法单位涌现出一大批先进英模,挖掘出大量感人事迹,在推动城区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读二:转型发展创机遇
近年来,全区各家政法单位充分利用知名高校云集、知识创新产业集聚的区位特色,打造同创共建平台,为典型培养提供了优势资源和智力保障。每年“4·26知识产权日”期间,获得荣誉的区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通过邀请同济大学专家进行疑难案件探讨、开展法律座谈等形式,提高法官办理知识产权领域大案、要案的能力;在全国模范检察官葛海英的建议下,复旦大学法学教授被区检察院聘请为特约检察员,以第三方身份参与涉检信访案件化解,强化检察官释法说理的公正性和说服力;司法局连同区域内各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机构与上海政法等法学高校共创长效互通机制,为更多优秀律师和调解员的涌现提供了专业支撑平台。
解读三:群众路线严恪守
政法工作做得怎样,群众的评价是最公正的评价,群众的考核是最直接的动力,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政法工作的根本标准和尺度。九十年代以来,肖玉泉、严德海等公安民警;葛海英、寿志坚等检察官;吕长缨、徐文娟等优秀法官;杨伯寿、刘桂华等调解能手无一不是百姓的身边人和贴心人,在群众最关心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上倾力付出,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
解读四:健全机制推典型
全区各政法单位主动发现和挖掘大批典型性的人和事,将周期性、突击性的考核评比变为经常性、动态化的推选,注重积累先进典型基础事例。区法院的“两评查”、“审判质量年”评比;区检察院“十佳检察官”、“三优一能”竞赛活动;区公安“五个一”评选;区司法局“人民调解能手”、“矫正安帮工作标兵”评比等活动都是让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的阳光载体。在科学机制的常态保障下,更多的青年干警不断被先进典型孜孜以求、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发干劲的传帮带作用。
解读五:大力宣传显成效
全区各政法单位坚持把典型宣传重点放在对中心工作的部署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把典型宣传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始终强调观念认知在前、策划规划在前、宣传实施在前、制度落实在前,以常态宣传为基础,适时推出集中重点宣传,创新宣传品牌。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典型宣传。在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广泛利用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结合报告会、座谈会、评弹、演讲、征文等形式开展典型宣传,发挥立体宣传的优势。如区法院于2011年召开了知识产权庭新闻通气会,向广大媒体介绍了该院知识产权庭挂牌成立三年以来的案件办理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对增强先进集体的正面影响起到了深化和扩散作用。
解读六:政法文化育内涵
区政法部门多次组织策划了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的政法文化活动,增进广大政法干部对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及对政法队伍的忠诚度,从而为先进典型的萌芽和培育提供肥沃土壤。区法院、区检察院多次获得全国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区公安分局建立“肖玉泉”岗,提倡“换人不换劲”的传承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发掘了金海波等先进典型,为“肖玉泉”精神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 郑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