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担提盒,走街串巷,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喜爱。如今,这沿街叫卖,捏小面人的民间艺人已经不多见了,他们创造的那一件件小巧的作品也只能存放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但是近日记者闻讯,在五角场附近还有一位捏面人的大叔,他边摆小摊儿、边捏面人,已小有名气。
晚上七点刚过,记者在五角场邯郸路看到了这位“面人大叔”朱毅和他那辆扎满了“面人”的小车。“弘扬民族文化,就得走街串巷”,年过六旬的朱毅就是认准了这句话。于是每天推着小车在五角场附近摆小摊儿成为他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之一。
带着“面人”走街串巷
和往常一样,朱毅借着沿街商铺的灯光,一边顾摊子一边捏起了面人。“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2008年,朱毅从沈阳来到了上海,同时也带来了他所热爱的面人艺术。
看到朱毅面前摆满了形态各异、表情丰富的面人,很多路人都停下了脚步,看看这些惟妙惟肖的人物是怎样诞生的。这是孙悟空,这是关公,这个是福、禄、寿、喜、财,朱毅边捏着面人,边向记者介绍着这些人物。一转眼,五彩的面团在朱毅手里变成了手臂、眼睛、鼻子、耳朵、帽子、衣服,引来了众人的目光,这些被朱毅赋予了生命的面人都有着独特的表情,眉宇间都有着微妙的变化,不一会儿就被来往的行人买走了好几个。朱毅说:“我就看上了五角场人多,这种民族文化就需要人气。”
走进大学传授技艺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不会把这位“东北大叔”与细腻的“面人艺术”挂上钩。但是,朱毅留在了上海,留在了杨浦。
“上海的气候比北方潮湿,捏好的面人不容易干,”虽然嘴里总这么念叨着,但是朱毅还是觉得上海人的文化接受度大,很多顾客都对面人“一见钟情”。在街边捏面人的朱毅还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社团都曾邀请他为大学生上课。“大学生对面人艺术充满兴趣,因为聪明和好奇,大学生都学的很快,有些人还有很多创新想法。”
除了走街串巷和大学授课外,再过些时间,朱毅还要到控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社区居民上课,教授面人技艺。对于一位民间艺人来说,朱毅弘扬民族文化的进程看似一切顺利,但是他还是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
传艺之路也遭质疑
在经常与城管“躲猫猫”的同时,民族文化感深厚的朱毅也受到了许多质疑,“面人卖钱,上课收费”难道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吗?
这用金钱换取的民族文化将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大部分人或许并不了解,一个成功的“面人”,“面”的品质比艺人的手艺更重要。“我和的面里有十几种配方,一斤面粉要放半斤蜂蜜,再经过长时间的揉捏、调和,再上锅蒸,蒸好了我还要吃上几口才知道好不好,往往和面就要用大半天的时间。”朱毅用严格的标准把控着自己的面团,他告诉记者,只有这样的面团才能让面人长久保存、不受潮、不开裂、不褪色。而这个神秘的配方比什么都重要,并且轻易不外传。
面对这些质疑,朱毅只是坚持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态度,他认为自己不缺钱,也不为了挣钱,曾今有五星级酒店高薪聘请,邀他常年驻扎酒店,为客人表演“手艺”,也被他婉拒。但是这门“手艺”需要用钱来养活,用艺术供养艺术可能是对各种质疑的唯一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