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闸殷村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自治互助让外地人变新镇民

  ■记者  毛海萍

  本报讯从政立路转到闸殷路,再到三门路、民府路、市光路、民壮路围成的一大块区域,就是闸殷村。这里居住的主要是外来人员,狭小拥挤,环境脏乱,治安、消防等隐患突出。多年来一直是五角场镇城区管理的老大难,往往“治理整顿才数月,卷土重来更厉害”。

  去年,五镇党委和镇政府花了三个月时间,取缔了17家废品回收站、8家非法食品加工场,拆除了近2000平方米的违法搭建,新建了排水系统。但社区综合治理不能回潮,这就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闸殷村存在的问题。

  去年年底,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从强化社区自治管理入手,闸殷村成立了居民自治互助委员会,来沪人员多层面参与社区管理事务,让外地人变新镇民,为五镇经济社会建设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宜居社区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

  “城中村”没有被遗忘

  走进闸殷村的大门后向左转,记者来到闸殷村自治互助服务小组的活动室,活动室的墙上贴着自治互助服务小组志愿者巡逻的名单、工作简报等。

  据了解,闸殷村居民自治互助委员会是由政府主导,居民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具体指导,来沪人员参与自主运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区治安,组织居民开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科学教育等活动。

  委员会还成立了新五镇人志愿者服务团,按闸殷村内的自然街坊道路划分了四个块区,分块招募社区居民作为志愿者,组建志愿者治安巡逻队、市容服务队和自治互助队,每支队伍都有一名党员作为骨干力量,每周2—3次巡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制止。

  “村里有近90%的外来人员,委员会的成员、志愿者是他们中比较权威的人,让这部分人以身作则来影响其他外来人员,这要比我们去劝导管用多了。”五镇市政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来沪人员参与社区管理,一方面可以增强外来人口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可提升来沪人员的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在闸殷村住了10年的小赵是巡逻志愿者的一员。“自从担任了志愿者,参加社区巡逻,我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小赵坦言,“通过前段时间的整治,村里的环境、治安等方面有所好转,但是社区的建设要靠大家自觉维护的,我要带动周边的人一起爱护家园。”

  “小主人”有了好去处

  闸殷村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务工人员集结地,关爱他们的子女自然也成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4月10日,在闸殷村的活动室里,村里请来了硬笔书法老师义务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硬笔书法培训。一个半小时的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郏同学的妈妈激动地说:“平时我们都忙于工作,也不懂孩子的课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指导……谢谢你们为我们的孩子考虑得那么周到,越来越觉得这个村充满了温暖。”

  目前五角场镇党工委正在与杨浦区飞扬天使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策划“闸殷一家亲”的活动。“我们想通过一系列活动,改善闸殷村的青少年课余生活,为这里的‘小主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自治互助管理小组的负责人周良莉说,活动室里还配备了羽毛球、兵乓球、象棋,还有跳棋、军旗等,每到周五下午这里就非常热闹。

  “周大姐,请问到瑞金医院要怎么坐车呢?”“周大姐,我家门前有一堆建筑垃圾,已经堆放了很久了,希望能来帮我处置一下。”(下转第8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平凉之窗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家园
   第06版:文苑
   第07版:城事·三区
   第08版:民生·社会
爱心汇聚 众志成城
区文明委全体会议召开
“知识产权”模拟法庭首次进社区
自治互助让外地人变新镇民
区政协举办2013年常委学习研讨班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自治互助让外地人变新镇民 2013-04-25 2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