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WorldEarthDay),这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当天,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实践工作站的师生围绕“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主题,在五角场下沉式广场开展了地球日宣传活动。
“衣物中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干的过程中释放,用温水洗涤、自然晾干的方法替代烘干机能够降低90%的二氧化碳排放。”“夏天空调温度最适宜的是26℃到28℃,冬天则是16到18℃。”、“从上海到北京乘坐火车会比飞机少208千克的排碳量。”……环境科学实践工作站的师生们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10块环保展板,涵盖低碳生活、垃圾分类、雾霾、废旧电池回收等多个方面,配合志愿者的讲解让观看者了解“绿色”并不抽象,它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对于普通居民来说,相比高深的理论,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知识更实用、更有价值。”上海理工大学志愿者介绍,本次活动设置了PM2.5测试、水质净化等小实验,大家能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科学仪器,参照现场提供的国家标准,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直观的了解。
记者注意到,活动现场展示了许多华丽“变身”的废弃物品,平日里喝完的矿泉水瓶、用完的卫生纸卷筒和一次性筷子等物品被学生们的一双双巧手制作成有趣的手工艺品,它们逃脱了丢进垃圾桶的命运,被改造成为书签、笔筒等日常生活中的小工具。
过往市民可以在展台参与环保工艺品制作、环保科普问答、地球趣味拼图等互动活动,还可以在便签上记录感想、建议或任何与环保有关的奇思妙想。“我们特别希望能让感兴趣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环保的乐趣,成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小主人’。”一名志愿者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