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师互通,缓和幼小衔接“坡度”
“圆中国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巡访活动走进杨浦

  ■记者  刘竹一

  本报讯“圆中国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巡访活动4月23日走进翔殷幼稚园,举行杨浦幼小衔接课题实践成果交流会。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杨浦小学的体育老师陆佳俊正为大一班的孩子们上一节名叫《小鸡快跑》的体育课,老师用更适合幼儿园小朋友“口味”的言语带领孩子在游戏中完成了比平时更多的运动量。目前,杨浦有30名像陆佳俊这样幼儿园、小学“两头教”的老师。

  “孩子学龄前知识学习超前过度,但在入学后表现不佳,无法适应新环境。我们不能仅仅只是靠等待,我们应该主动做一些改变、调整,帮助孩子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基于这一想法,我区试点开设“互通型教师”培训班,安排幼儿园老师到小学上课,小学老师进幼儿园教学,让老师了解对方的教学内容,缓和幼小衔接的“坡度”。

  学前过度学习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少家长费尽心思,然而学前操之过急的过度学习会让孩子觉得有压力,使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抵触情绪。

  区教师进修学院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64%的学龄前孩子参加过拼音、识字等知识类课外辅导班;37%的孩子在入学前能拼读简单音节,17%的孩子能熟练拼读;会10以内加减法的占33%,会20以内加减法的占28%,会100以内加减法的占25%;通过看电视、看CD片获得科学知识的占72%;孩子中有27%学过乐器,48%学过画画,15%听过音乐会,15%看过画展,而仅有14%的小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其余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都在半小时甚至更少。

  在牺牲兴趣爱好和体育运动时间为学习打基础的生活中,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否也在被慢慢忽视?自2009年起,杨浦“区校联动小幼结对区域整体推进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被列为市级课题,同时也成为我区“十二五”教育规划中的重点课题。关注儿童的需要、兴趣、特点和未来发展是这一课题的核心,希望通过幼小衔接的实践为儿童的发展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

  “通过对幼小课程衔接的探索,我们发现应当重视儿童语言学习,关注数学、科学、艺术启蒙教育,强化体育运动对于培养儿童运动智能以及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情绪、习惯、合作友谊、服从规则、自我认同、同伴认同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朱清一说,所谓“衔接”,不该单纯落脚在“成绩”和“知识”上,相比之下,孩子如何适应另一种生活,如何让心理准备充分,更是不应忽视的内容。

  “互通”培训化解幼小隔阂

  2011年10月,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孙玲玲和打虎山路幼儿园的顾玉琴收到了“互通型教师”培训的通知。“我和顾老师一直以来都有一种习惯性认识: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分属不同领域,教育对象不同,分工不同,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有很大差异。”两位老师对培训感到茫然和忐忑。

  在一次次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双方认识到,让孩子在2个月内适应教育环境从丰富、自由到相对安静、严肃的改变,以及教育形式从游戏为主到讲课为主的变化是十分艰难的。为此,小学需要更多地向幼儿园靠拢,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物化环境活起来,让师生关系柔起来,缩短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距离。

  目前,我区有30名学员参与“互通型教师”培训,其中一半来自小学,一半来自幼儿园。他们将结对研究、协同教学、互研互访、互通互融,找到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探索最佳的教学方式,为开展幼小衔接提供实践依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讲述·人物
   第04版:时尚·旅游
   第05版:生活·健康
   第06版:专题·杨浦商业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焦点·管乐节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聚焦重点产业保民生促发展
合力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集聚创新要素创新商业模式
教师互通,缓和幼小衔接“坡度”
区领导查看管乐节开幕筹备情况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教师互通,缓和幼小衔接“坡度” 2013-04-28 2 2013年04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