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2012年底,延吉新村街道在居民区建成了4个“一站式”多功能服务的“睦邻中心”,还引入和培育13家公益服务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每年服务社区居民达20万人次,被居民开心地称为“百姓会所”。在传统街道体制下引入社会组织会发生什么变化?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本报讯 5月19日,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复旦大学合作治理研究中心、区民政局、延吉新村街道、上海东方家园社区事务推展中心联合召开“发展社会组织与社区自治共治”专题调研会,以延吉“睦邻中心”的实践探索为研讨案例,围绕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化机制创新与形成社区自治共治新格局等议题展开讨论。
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林炳秋,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施凯,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小敏,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潘世伟,市民政局局长施小琳,区委副书记、代区长诸葛宇杰等出席调研会。
改变原有的社区服务格局
为何能一举破解社会组织在社区落地难题?关键在于“创新”二字。
延吉新村街道及时转变管理理念,抓住时机,改革创新,积极引进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通过管办分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社会组织具体实施合作项目,形成“政府承担、公开竞标、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公益服务社会化机制,提高了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改变了公益服务由街道、职能部门和居委会直接包揽的状况,形成了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的政社合作新格局。
街道在每年续签下一年度合同时都要求社会组织对项目进行调整,提高和拓展新的内容。那么,新的内容怎么充实?“只有低头接近居民,随时倾听来自居民的呼声,才能真正发现群众的需求。于是,我们采用服务项目调研的方式,了解居民的急、难、愁问题。”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居民希望得到的服务项目被发现、被选进社区,或者得到改进,围绕居民的需求拓展了服务项目,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成为街道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新机制。
记者了解到,通过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睦邻中心改变了原来社区服务“以老年人为主”的模式,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
变成了面向社区各年龄段人群提供公共生活服务的场所。服务项目由首个试点睦邻中心的8项增加到目前的16项,如睦邻中心内增设了青少年之家、多功能活动室、多媒体放映室、计算机教室、健身房、亲子活动室、志愿中心、慈善超市等多个功能服务项目;针对老人、病人就医难问题,街道在睦邻中心建立了96890热线,老人或病人只要拨打电话,热线会全天候安排陪护、就医、取药。
培育社区共治多元化主体
延吉社区睦邻中心建立了由居民、社工代表及居委会干部组成的“睦邻顾问委员会”,通过这一议事平台,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睦邻中心的管理和运作,畅通了与居民的日常联系和沟通,完善了睦邻中心的服务。“以前街道是和居委会干部合作共事,现在社区工作有了新的服务对象——社会组织,召集主任例会和业务科室的工作例会都邀请这些社会机构的负责人来参与,与这些合作伙伴已经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对街道整体工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负责人表示。
在知行社工师事务所的年度小结中可以看到,“2010年起,知行社工师事务所更加注重与街道办事处的
相关部门合作,如社保科、团委等部门,在睦邻中心开展多项社区互动活动,如社区孤残儿童参观上海科技馆、孕妇讲座等。”在协助社区志愿者工作中,引入了复旦大学向日葵社、上海心之火种大学生志愿团队和强生公司企业志愿者,创新了“延吉志愿者联盟”的活动机制。去年,街道扩大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将双拥工作、阳光之家、重度残疾人养护、轻度精神病患者康复等项目委托给社会组织。于是,公益组织成为服务项目的运行主体,居民群众成为各类服务项目的活动主体,街道机构成为统筹主导的主体,居委会组织成为协调指导的主体,形成了多样性主体自治参与的动力机制,形成了多元化主体共治互动的基础格局。
今年,延吉新村街道又在社区代表会议中创新设立了社会组织专业委员会,由承接辖区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主任,一方面,通过与群众团队、行业协会等的联系互动,为整合区域内各方资源搭建桥梁;另一方面,及时跟踪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成效,为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提供信息渠道。“助人自助”推动社区自治共治
在第三睦邻中心的托管协议中,街道明确提出要培育志愿者队伍,发动群众参与,让居民成长为志愿者,这些本身需要服务的对象被转化为满足服务需求的供给者,为社区公益服务培育了新的主体。
在街道的指导下,在公益服务中,社会组织十分注重居民参与,培育激发社区的熟人关系,探索形成了助人自助的新机制。一段时间后,第三睦邻中心的文体团队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日常管理也得到了规范,新的项目和团队不断得到孵化培育,诗词小组、英语社等兴趣群体陆续成立起来。
“这些社会组织的出现和活跃,为社区提供了一批志愿者队伍,成为自治的新资源,对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增进社区社会资本,完善居民自治,带来了积极的效果。”负责人说。
“延吉新村街道基层治理的经验价值,提供了从购买公益服务到发展社区公共治理这样一个社会管理创新的新途径、新领域。”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专业性和职业化的社会组织嵌入进原有的社区服务格局之中,有利于使街道、居委会从服务领域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引入社会组织有利于培育新的社会治理主体,激活了社区的治理资源。这是社区体制、功能、组织和机制的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