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上海,电报还“活”着!

  7月14日,拥有162年历史的印度电报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记者近日探访了上海电信大楼和上海电信博物馆,了解到拥有142年历史的中国电报业务虽也大幅萎缩,但“星星之火”仍在闪亮:在上海延安东路1122号电信大楼,还有一家营业厅可以收发电报,平均每月有二三十人前来拍电报。

  上海仍有营业厅可发电报

  延安东路1122号的电信大楼,是上海目前唯一可供收发电报之处。在底层的营业厅内,拍电报却得和“账单缴费”共用“一个号”。营业厅业务员表示,来拍电报的人不多,发报过程则由专门的报务员完成,窗口只负责受理。她递给记者一张正方形的电报单,一排排绿色的小方格让记者回忆起学生时代的作文纸。

  按照要求,记者在“收报地名”后填写“北京”,接着填写“收报人住址姓名”和“电报内容”。业务员提醒记者,方格内的所有文字无需空格,也不用添加标点,全部文字均以0.14元/字收费。

  1881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条长途公众电报电路——津沪电报线全线开放使用。当时的收费原则是“路有远近,费有等差”:上海发到苏州的电报每字1角、镇江1角1分、济宁1角3分、天津1角5分……因此,报务员有义务帮助拍报者精练字数,节约开销。如今,营业厅已不再负担这一职能,但仍保持着0.14元/字的价格。

  去年发报174份

  营业厅业务员介绍,上海现在平均每月仅有二三十人拍电报。她无奈地表示,在信息化时代,电报的衰落在所难免。

  以记者这封即将发往北京的电报为例,整个通讯过程需花3-5天;而对方收到的就是一张写有电文的普通白纸。这一无法即时双向沟通的通讯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信息社会的通讯需求。不过,由于电报仍具法律效用,一些政府和企业通过拍电报的方式留作凭证,譬如债务凭证等。

  2012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全年发出电报174份,接收电报151份,不到上世纪80年代一天收发电报数的零头。上海电信博物馆专家王双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上海地区一天就有20多万份的电报交换量。

  没有电报就没有电信

  上海电信博物馆资料显示:“我国的电报历史可追溯到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开设电报业务,从此拉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

  王双喜表示,在清廷保守势力眼中,快马加鞭日行600里的通讯方式已经足够了:“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整整10年以后的1881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

  “尽管现在发电报的人数很少,但每月二三十封的拍报量说明,电报在信息时代仍然满足了一部分社会需求。”在王双喜看来,电信部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兼顾社会效益,因此电报至今未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情结,曾经用惯了的东西要丢弃很不容易,尤其是亲身使用过的人们,念及电报,至今都有很深的体会。更何况,没有电报就没有电信,无论通讯科技如何发展,电报都是电信的鼻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美食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图说
在上海,电报还“活”着!
世博园三场馆推一年期联票
杨浦区公益电影流动放映排片表
《杨树浦文艺》2013年第3期要目
杭州湾第二座跨海大桥通车
遗失声明
服务信息
沪增80条ETC车道
正宗南汇水蜜桃上市
广告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资讯05在上海,电报还“活”着! 2013-07-20 2 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