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急救怎会变“慢救”
■顾泳

  近日,申城急救120又成舆论焦点:两区120推诿,车祸伤者终因时间拖延身亡;再早些时候,病人高速上等两小时,救护车姗姗来迟……与生命抢时间的120,一时间却辜负了生命重托。有网友犀利批评:“急救120成了慢救。”急救中心屡遭质疑,仅靠反复强调急救职责,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

  急救120急不起来,撇去极端个例,将其完全归因于现有急救人员懈怠、责任感不强,也有失偏颇。先从大背景看,申城常住人口十年间持续增长,常住人口从2002年的1625万人增至2012年底的2380万;人口增则急救任务增,十年间全市急救总量增幅较大。硬件虽及时跟进了,如全市急救站点较5年前翻一倍,又如救护车数量增长157%,可最关键的急救员力量,或退休或跳槽,大批流失了。

  救护车好买、急救员难招,堪称当前急救中心面临的最大尴尬。笔者曾实地跟踪急救员工作,下午5点吃午饭、一天一夜不合眼、高温天制服每日汗湿3次,皆是司空见惯。艰辛付出,并没有理想的收入待遇、成长空间乃至社会地位与之相匹配。许多人选择坚守,仅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朴素信念。然而,理想总是照不进现实:“10分钟急救圈”难落实到位,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

  现在看来,仅靠舆论谴责和主管部门命令,急救120并不能就此急起来。许多人用“生命无价”来强调急救的重要性,笔者由此觉得:生命无价,起码涵盖两层意思:受生命之重托,不可有怠慢;承生命之重任,不应被轻视。急救120在履行职责之时,理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方面面的条件及时跟上,这样才能留住人心、留住急救力量。有了人,好办事。相关部门再完善调度机制、平台管理甚至奖惩措施,才会见效。(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今日殷行
   第05版:综合
   第06版:评论
   第07版:五角场·文苑
   第08版:民生·社会
宁见城管“作秀”,不愿见城管打人
言论观点
“垫底”
急救怎会变“慢救”
“黑暗童话”为何令人反感
“无妻徒刑”的现实尴尬
杨浦时报评论06急救怎会变“慢救” 2013-07-23 2 2013年07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