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时尚·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学增:绘制岩土“生命周期”第一人

  他是一名学识渊博、专业建树颇丰的博士后学者;他还是国内成立专业公司专攻岩土及地下工程数字化、绘制岩土“生命周期”第一人。生活的艰难和创业的艰辛,没有在他身上留下明显印迹,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学者的儒雅和创业成功者自信爽朗的笑容——他就是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济大学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刘学增。

  痴迷岩土的高产博士后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刘学增,是名符其实的高产博士后:累计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30多万字的专著一部;国家授予发明专利两项;参与《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规范》等四部国家行业规范标准的编写;研究完善的隧道工程风险评估体系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谁能想到,这位在业界声名鹊起的年轻高产博士后,曾肩负着山一样沉重的生活压力。在山东矿业学院攻读采矿专业研究生即将毕业前夕,父亲身患重病,身为长子的刘学增四处借债为父治病;报考同济大学博士期间,父亲不幸撒手人寰。为父治病欠下的债务要还,两个尚在上学的弟弟需要抚养,母亲已经年迈,刘学增边攻读博士学位,边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在位于浙江、安徽、江西山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京台高速“黄塔桃”、“景婺黄”段,刘学增每天扛着沉重的监测仪器,奔走在崇山峻岭间采集相关数据。这种“劳筋骨、苦心志”的历炼,不仅缓解了家庭生活压力,也为他开展专业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从山东矿业学院采矿专业本硕连读,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主攻地下结构博士,再到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后开展抗震研究,痴迷专业的刘学增笑称自己为“挖煤人”,走出了一条同龄人羡慕的科研进修之路。

  被“逼上梁山”的“挖煤人”

  2003年3月,一次命运的阴差阳错,把决心走学术专业道路的刘学增“逼”上了“梁山”,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原计划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的他,因为户口注销等原因,不能办理通行证而未能成行。在博士生导师的鼓励下,他回到国内与同济大学几位老师共同创办了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是“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软件,主要解决隧道、城市地铁等地下工程的设计计算问题。

  依托同济大学的科研资源优势,“同岩土木”和上海申通地铁合作,集中科研力量开发了“地铁隧道病害快速检测手持式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上海400多公里地铁隧道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提供了平台,大大提高了地铁检查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地铁检查由纸质到数字化的转变。

  出色源自专业,“同岩土木”对公路隧道等地下工程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2008年奥运会召开前,北京首发集团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参与北京西六环隧道的安全风险控制和第三方的监控测量。刘学增及时派出技术员进驻施工现场,对连续塌方五次的隧道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给出安全风险预警和解决方案,确保了项目安全建设、如期交付。

  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同岩土木”也曾面临融资困难、“供血不足”等发展难题,在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银行及时给予贷款支持,公司还先后被评为杨浦区“小巨人”企业,两次受国家级“创新基金”扶持,获200多万元的“输血”支持,企业屡次得以顺利渡过难关。

  数字化时代的“土行孙”

  核心技术是企业屹立市场的坚实基石。2005年,“同岩土木”开始转型涉足数字化领域。几年间,刘学增带领公司研发力量累计投入近400万元,在二维分析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国内第一款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其中的网格剖分算法、图形平台、核心计算等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软件能结合岩土地下工程施工过程,将地下情况由平面变得立体,更精确地描述、模拟、分析地下施工情况,实现快速建立模型,打破了过去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的行业旧貌。

  上海地铁隧道需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根据上海申通集团对地铁维护项目的需求,“同岩土木”研发了便于进行定期维护用的产品,把自行研发的系统植入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智能终端仪器,把过去的文本化状态变成数字化信息,使地铁的检查和维护更加方便快捷。

  在数字化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刘学增的经营目光和理念放得更加长远:注重“建养一体化”,强调岩土及地下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为工程建设期的数据到养护期的数据管理服务。“相当于为没有生命的项目工程建立起有生命的风险基因库。”刘学增解释说,“比如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以后运营过程中的养护,综合多方面来寻找病害的成因,然后再找解决对策,属于“对症下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地下工程分析计算软件与地下工程数字化研究、地下工程3D实时信息化建模技术、全生命周期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工程远程实时自动监测系统、隧道结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刘学增带领的高科技团队,正走出“象牙塔”走向市场,把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如今,上海地铁检查维护、长江隧桥建设、厦门海底隧道建设,以及贵州省交通厅隧道运营养护系统、江西井睦高速整条线的“建管一体化”数字化系统等重点项目,纷纷与“同岩土木”联姻结亲,“同岩土木”也因此被业界喻为数字化时代的“土行孙”。

  创业十年来,“同岩土木”从最初的8名员工200万元年产值,到如今的60多名员工4000多万元年产值,不仅企业得以发展壮大,还获评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首批创新型企业等10多项省部级荣誉,分别拥有14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刘学增个人也收获了上海市科技活动标兵、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杨浦区青年创新奖、杨浦区第八批拔尖人才、教授级高工、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等荣誉,成就了另一番事业和人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特刊·科技园区在杨浦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五角场·校园专版
   第08版:民生·社会
培正小学及其工人夜校
集广义务夜校
刘学增:绘制岩土“生命周期”第一人
杨浦时报时尚·悦读06刘学增:绘制岩土“生命周期”第一人 2013-07-30 2 2013年07月30日 星期二